楚文化与老子之道
[Abstract]:......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BZS028
【分类号】:B223.5;K2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成纪;宋陈文化与宋陈之学[J];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以楷;回归与超越:老子与他的时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2 陆建华;荀子礼法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张翅,闻娱;春秋战国传播活动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李霞;20世纪国内老子研究述评[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6 刘刚;宋玉作《招魂》说新证[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卢亚明;老子与海德格尔思想比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8 贾毅平;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及其当代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9 张宏;汉代《郊祀歌十九章》的游仙长生主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10 罗先汉;关于广义信息论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爱强;;略论“和谐”意识在中华造物设计中的体现[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何华珍;;“退婴”探源[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万全文;;楚国铜镜略论[A];全国第七届民间收藏文化高层(湖北 荆州)论坛文集[C];2007年
4 潘洪钢;;中华民族文化的互动与发展——以南方民族游耕文化为中心的讨论[A];汉水文化研究——汉水文化暨武当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汪凤炎;;“德”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杜道明;;试论屈原悲剧的必然性[A];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7 张鸣华;;屈原的价值观及其必然的命运[A];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8 董运庭;;论《离骚》中的三次“遨游”与屈原的“路”[A];中国楚辞学(第一辑)——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2年
9 江立中;;《离骚》奠定了我国迁谪文学的审美基调[A];中国楚辞学(第一辑)——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2年
10 杨子江;;试论原始宗教精神对楚辞的浸润[A];中国楚辞学(第二辑)——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晓刚;伤寒学术发展史略[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年
2 李刚;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1年
3 屈永华;国民意识的觉醒与传统法律的近代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宋诚挚;中医学的思维模式[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1年
5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刘国民;董仲舒的经学诠释及天的哲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7 林殷;命门学说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8 高一农;汉赋专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振龙;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保忠;南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数字化和开发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军;试论韩非的帝王之术——韩非管理心理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晚成;曹植思想与人格分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3 蒋斌;《论语》与《道德经》的美学精神之比较[D];扬州大学;2001年
4 延娟芹;《晏子春秋》艺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沈海宁;我国文物事业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余意;论宋代文人雅词的审美品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张玉珠;现代化国际都市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8 李圣;中国武术技击规律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尹洪兰;太极拳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张秀玉;儒道人性论与治国理论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永泉;个性主义的松动与式微——论丁玲的精神悲剧[J];江汉论坛;2005年06期
2 刘保昌;;真与美的悖论:从《边城》到《长河》[J];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静;;楚文化故事——“虎乳子文”[J];武汉建设;2005年04期
2 邵先锋;;齐楚文化异同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5期
3 姚锦;吴尔蓓密;;楚文化精神的现代包容性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王峰;黄莹;;楚人文化心理论略[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谢子平;秦汉之际区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人文杂志;2002年01期
6 张正明;论楚文化的渊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5期
7 李倩;;一九八九年全国楚史论文篇目辑览[J];江汉论坛;1990年03期
8 晋宏忠;;略论楚文化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邱萌;;“楚凤”的涅磐——浅谈楚文化的传承及其现实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10 黄莹;;论楚文化生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叶文宪;;汉承秦制和汉文化继承楚文化[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杨亚长;;略论秦楚关系[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浦士培;;屈原籍贯江陵说[A];中国古都研究(第七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89年
4 方小玉;;从秦汉货币统一看楚称金衰亡过程[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四期[C];2005年
5 张正明;;不知晋,焉识楚?不知楚,焉识晋?[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6 侯毅;;晋文化的特色及其历史作用[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龙军;湖南岳阳再次发现战国楚墓[N];光明日报;2006年
2 深圳商报记者 王宇;荆州在深圳讲述楚国故事[N];深圳商报;2006年
3 姚怀亮;“秦风楚韵”探析(二)[N];商洛日报;2009年
4 本版编辑 白云翔 信立祥 高崇文 赵化成 焦南峰 张得水 杨焕成 龚留柱 黄展岳 韩国河 韩玉祥 朱青生 石翠 张志清 张仲立;巍巍芒砀彰显汉梁文化 商丘古城传载千古文明[N];光明日报;2006年
5 刘鄂;文化累积的古城[N];湖北日报;2006年
6 记者 陈张书;遗存消亡催生“文化遗产日”[N];湖南经济报;2006年
7 通讯员 李剑军;熊家冢楚墓即将揭开神秘面纱[N];湖北科技报;2006年
8 记者 张培铁、通讯员 董锋;辽瓦店子首次发现夏商代遗迹[N];湖北日报;2006年
9 记者 张云宽 实习生 黎博雅;让文化遗产恒久弥新[N];湖北日报;2006年
10 单纯刚;一对国宝重逢:再响青铜时代绝唱[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和清;战国时期皖西地区文化变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2 郝梅梅;楚对江淮地区的开发[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3 朱小尧;秦汉南越民族包装设计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08年
4 李忠林;略论战国文化的分区[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洪强;伍子胥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广红;汉代长沙国学术述论[D];兰州大学;2008年
7 郭志华;《楚居》与楚史相关问题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陈远平;从马王堆汉墓看湖南地区在汉初文明中的地位[D];湖南大学;2001年
9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思宁;《濾冠子》与先秦道家[D];大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755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475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