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美应对大蝗灾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15 23:04
【摘要】:19世纪中后期,同一纬度带的中国与北美大陆几乎同期经历了罕见的大蝗灾,影响两国至深:发生于中国清咸丰年间的大蝗灾被列为近代十大灾荒之一,而美国的大蝗灾则颠覆了新移民者征服新土地的信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北美土地的农业垦殖方式。两国的蝗灾无论是从技术史的角度解析蝗害的除治,还是从社会学史探讨两国在蝗害发生、蝗害成因及蝗虫应对都有着显著的相似性,同时也体现了不同政治体制、文化背景下灾害应对的差异性。
[Abstract]:In the middle and late 19th century, China and the North American continent at the same latitude experienced a rare locust infestation almost at the same time, affecting the two countries to the deepest: the great locust infestation occurred during the Qing Xianfeng period in China was listed as one of the top ten disasters in modern times. The locust infes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ubverted the belief of new immigrants to conquer new land and fundamentally changed the mode of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of land in North America. The locust infest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s not o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ical history to analyze the elimination and treatment of locust infestation, but als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history to explore the occurrence of locust infestation in the two countries, the causes of locust infestation and locust response are significantly similar,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y also reflect different political systems. The difference of disaster response under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作者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农史研究室;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CMZ03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YJC770122) 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基金项目“The history of locust plague and locust control mechanism during the Republican China”
【分类号】:K712;K249;X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艳萍;倪根金;;民国时期药械治蝗技术的引入与本土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2 赵艳萍;倪根金;;清代治蝗管理机制研究[J];中国农史;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德兴,闫路娜,康乐,吉亚杰;对中国飞蝗种下阶元划分和历史演化过程的几点看法[J];动物学报;2003年05期

2 倪绍祥,蒋建军,王杰臣,巩爱歧,王薇娟,F.Voss;青海湖地区草地蝗虫发生的生态环境条件浅析[J];草业学报;2000年01期

3 郑树峰;孙元;孙阎;王世喜;王贵强;肖洋;;松嫩平原亚洲飞蝗发生的成因[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4 张德二,陈永林;由我国历史飞蝗北界记录得到的古气候推断[J];第四纪研究;1998年01期

5 彭展;20世纪唐代蝗灾研究综述[J];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6 杨旺生;龚光明;;元代蝗灾防治措施及成效论析[J];古今农业;2007年03期

7 柴长宏;;麦积山风景区蝗虫多样性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2006年03期

8 尤其儆,陆温,黄初发,,蒙超衡;广西水、旱、蝗灾害及其综合治理对策[J];广西科学院学报;1995年Z1期

9 尤其儆,陆温,廖皓年;我国东亚飞蝗发生及防治概况简述[J];广西植保;2003年01期

10 陈向阳;冯敏;;茶园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群落的优势集中性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0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磊;徐光青;刘大锋;韩晓玲;;迁入性亚洲飞蝗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A];全国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颖;清代文官行政处分程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阚国坤;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的历史研究(1953-1983)[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3 龚光明;中国古代害虫观念与防治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4 韩秀珍;东亚飞蝗灾害的遥感监测机理与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3年

5 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6 段伟;秦汉社会防灾减灾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 沈宁泽;基于MODIS数据的植被生长与东亚飞蝗发生关系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振波;遥感技术支持下东亚飞蝗发生与土壤水分含量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郑先云;斑翅蝗科部分种群遗传结构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10 李辉;北朝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国家与民间救灾措施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覃春华;水生蔬菜昆虫群落调查及不同水生蔬菜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药剂敏感性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超;河南及冲绳种群飞蝗生殖的地理变异与生殖隔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3 方国飞;皖东栗园节肢动物群落动态及栗角斑蚜与其天敌的时空关系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2年

4 孔海江;环境气象因子对河南省东亚飞蝗发生影响的初步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5 李武高;关中地区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变动规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6 王芙蓉;两晋灾害及其相关问题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程茂高;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不同种群和不同体色的分子多态性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5年

8 李开丽;东亚飞蝗生境的遥感分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扶卿华;土壤盐分含量的遥感反演及其在东亚飞蝗研究中的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谢志庚;我国蝗灾防治的社会、经济、科技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建革;清代华北的蝗灾与社会控制[J];清史研究;2000年02期

2 雷宏安;略论中国洞经音乐的起源及流变特征──一种多视角的文化探索[J];宗教学研究;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喜顺;;比较中审视:豫皖苏黄泛区问题研究现状与展望[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刘惠春;邓红星;;城市快速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胡毓娟;郑荣德;张新生;;世界抗震防灾的管理体系与相关启示[J];决策咨询通讯;2008年S1期

4 沈勇;鄂立军;;国内外游乐设施法规标准比较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年11期

5 康乐;陈永林;;关于蝗虫灾害减灾对策的探讨[J];中国减灾;1992年01期

6 巩爱歧,王薇娟,倪绍祥,蒋建军,查勇;青海湖环湖区蝗虫与地貌类型关系的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7 秦彦磊;陆愈实;王娟;;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年03期

8 丁文广;王秀娟;胡莉莉;刘剑;;我国与发达国家灾害管理体制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9 冉孟文;;建筑行业中西方安全管理差别比较与思考[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8年03期

10 肖元真;查建政;查路路;;国际灾害防治的比较研究和相关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冬梅;张继权;赵万智;;中、日两国灾害风险管理对策体制比较研究[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吴超;;中美高校安全类学科专业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侠;周擎;钟华铭;;阻尼结构抗辐射性能评估方法比较研究[A];第十届全国抗辐射电子学与电磁脉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Idris M.Nur;;非洲的干旱,荒漠化和蝗灾[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5 赵兰春;李炳胜;李经海;于洪岭;赵鹏;;建井期间井筒涌水量与井检孔抽水试验成果差异性的分析探讨[A];矿山建设工程技术新进展——2009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下册)[C];2009年

6 ;应用于自然灾害评估和减灾工作中的遥感技术[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7 ;第43届联合国大会关于“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第43/918号决议[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8 胡汉明;张文元;;太阳黑子数与自然灾害和龙治水关系[A];第四届全国日地关系与灾害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1年

9 吕青;高华东;李四维;;建筑施工顺利进行的奇点——工程安全管理[A];全国地下工程超前地质预报与灾害治理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Ⅲ)[C];2009年

10 李春晓;兰培真;刘晓佳;;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海上交通事故原因的评价研究[A];中国航海科技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邓建华;海南今年蝗虫可能偏重发生[N];海南日报;2006年

2 记者 焦亮;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视察我市蝗虫防治工作[N];新乡日报;2006年

3 孙昊 中国政法大学危机管理中心研究员;加强“减灾示范”,打造“特色体系”[N];中国社会报;2008年

4 徐晓兵;灾害今年“吞掉”我省32亿元[N];兰州日报;2006年

5 本报评论员;提高建设安全文化的自觉性[N];中国石油报;2006年

6 见习记者 唐伟;安全生产将划分4个等级[N];湄洲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陈张 通讯员 苏文定;流丰河畔的人蝗大战[N];桂林日报;2006年

8 郝光亮;渤海湾客滚运输理清思路求发展[N];中国交通报;2007年

9 王媛媛 杨川云 本报记者 陈方耀;双流“织女”美[N];成都日报;2009年

10 记者 潘辉 通讯员 王小石 李晓 彭丽;冀豫蒙三省区打响灭蝗攻坚战[N];中国化工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秀娟;国内外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李晶;中美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应急管理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3 李文捷;《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中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应用情况调查及分析[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4 张多;中日地震灾害信息传播机制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立江;中日地震应急救助体系比较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6 顾福妹;中日灾后重建规划比较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祝峰;火灾、爆炸、泄漏场所定量安全评价方法及事故后果分析[D];郑州大学;2005年

8 赵佳妮;水上交通事故预测方法的比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9 钟期进;中美安全科学发展“黄金十年”比较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陈莉莉;中外防震减灾管理体系比较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778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4778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5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