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社会教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1 20:58
【摘要】:社会教化既是统治阶级维护封建政治秩序的需要,也是生命个体在社会上得以生存的需要。清前期的社会教化是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儒、佛、道并存的教化体系。其中,儒家伦理教化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的重点不在于研究精英儒家的伦理陈述,而着重研究儒家经典的价值理想通过何种途径转化为活生生的现实实践,它们是如何转化的?转化的过程及效果如何?佛、道教化又在清前期社会教化中扮演着一种什么角色?期间是否有矛盾与冲突?等等。总之,本文力图对具有典型社会教化意义的史实研究,来描绘一幅色彩斑斓又极具张力的清前期社会教化的图景。 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借助社会史的理论与方法,采用正史材料和野史材料相结合的方式,选取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来揭示清前期社会教化的全貌。全文包括正文和结语部分。正文部分共分六章: 第一章分别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框架结构及清前期的教化特征。 第二章主要探讨学校组织与社会教化的关系。学校是专门进行教化的机构,它不仅有固定的场所,专职的教师,而且,还有相对固定的经费来源,是教化的主阵地。此外,书院、社学、义学、义塾等组织也承载了教化民众的功能。 第三章旨在辨析非学校组织与社会教化的关系。儒学之所以能够大行于天下,除了正规的学校组织外,民众更多地依靠乡约、家训族规、调解纠纷来获得教化。与学校组织相比,非学校组织的教化更具有普遍性和隐秘性。 第四章重点讨论了通俗小说、地方戏曲作为一种知识和文化载体在社会教化中所扮演得举足轻重的角色。由于其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无论是村夫牧子之人、贩夫走卒之徒、引车卖浆之流,还是髫龄儿童、小脚女人,都极易在欢愉的氛围中受到教化。 第五章系统考察了社会教化中的两个特殊的群体。一是士绅,他们是帮助皇朝实现教化使命的群体。在官民隔绝的传统社会结构下,普通乡民并不具备与官府交涉的条件与能力,因此需要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代言人。在这种情况下,士大夫便是联结皇帝和民众的桥梁和纽带,通过“上情下达”、“下情上闻”传递着皇帝和民众间的信息。二是妇女,妇女是封建社会中遭受压迫惨重的典型的弱势群体。从这个群体的悲惨命运中我们可以得知清王朝对其施行了怎样的教化。 第六章着重研究佛、道是如何曲折地生存并与社会教化发生内在关联的。劝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49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璐;李鹏飞;;重义轻利:中国传统家训族规教化的价值选择[J];晋中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yN琛;清代善书的刊刻与传播[D];复旦大学;2010年

2 张延昭;下沉与渗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元代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佳佳;明清女子教育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田张霞;康熙年间江南地区社会教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雷伟平;《圣谕广训》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杜远;合法性与政治传播[D];厦门大学;2007年

5 罗容海;现代教育视野下的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董柏林;乡野精英与教化威权[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赵振丰;清代畿辅地区义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219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5219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6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