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经筵与学术

发布时间:2017-03-17 14:04

  本文关键词:两宋经筵与学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经筵制度起源于帝王教育,经筵官为帝王讲经读史,以形成帝王良好的经史素养及治国能力。就制度而言,经筵萌芽于唐朝。宋承唐制,经过宋初三朝的继承与发展,至仁宗时达到成熟。 经筵发展本属于制度史范畴,然因其讲经读史之内容,使得其和学术史发生了一定关联。经筵官在经筵中讲授经典,其中经典的选择、讲解的方式、经筵官的甄选标准等,都和当时的学术发展情况相关。且经筵作为皇帝与士大夫相接触的重要平台,不仅仅是讲读经典,皇帝也把经筵官当做获得信息的一个渠道,经筵官亦将经筵作为得君行道的重要途径。故而在经筵中讲论时政、探讨治道不可避免。 宋代学术之发展,最突出的特点包括四书之学的兴起及义理之学的产生。前者形成了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核心的四书注释系统,而后者促成了理学的产生,并于南宋末年成为官方学术。 本文着力于探讨经筵与学术发展之间的关联,上述两点皆为重点阐释的部分。在具体的阐释对象上,则以经筵官及经筵讲义二者为主。经筵官作为经筵讲读的主体,借经筵以阐释自己的学术思想,并对时政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而希望借经筵以得君行道,实现济世泽民之理想,此为经筵中非常突出的现象。故而本文选择了于宋朝学术或政治影响甚大的王安石、程颐、朱熹三者对此进行展现。 经筵讲义作为经筵的文本内容,亦值得关注。包括经筵讲义的存留情况、特点及阐释方式等。 故而从经筵制度、经筵官、学术发展等三个点出发,在章节设定上,将全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侧重于制度的阐述,取唐宋两朝进行论述,从唐朝的萌芽,到宋朝的发展成熟。在论述时,不仅着眼于制度的变化,更关注到制度中的人以及制度对政治及学术的影响。 第二章将北宋经筵发展与宋代学术转型中最突出的两点加以联系,即上文所言义理之学的兴起及四书之学的发展在经筵中的反映。 第三章从人物入手,选取王安石及程颐的经筵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二人如何试图在经筵活动中实现自身的政治及学术理想加以展现。 第四章则着眼于经筵与理学的关系,以人物为点,将理学发展史与经筵相关联,并将朱熹作为重点阐释对象。 第五章主要是对经筵中内容的阐释,包括经筵讲义、经筵中的经书节解及经筵记注官的记录等,并选取经筵讲义中的两个文本具体进行研究。
【关键词】:两宋 经筵 经筵官 学术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44;B244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导言11-17
  • 一 选题价值与意义11-12
  • 二 研究现状陈述12-14
  • 三 写作方法和思路14-17
  • 第一章 经筵制度的发展与形成17-37
  • 第一节 唐代侍讲制度17-27
  • (一) 玄宗开元三年以褚无量、马怀素为侍讲18-19
  • (二) 开元十三年侍讲、侍读正式入衔19-21
  • (三) 唐朝后期穆、敬、文三朝的讲读情况21-27
  • 第二节 宋代经筵制度27-37
  • (一) 宋朝经筵制度成熟的表现27-29
  • (二) 宋初三朝经筵之形成29-33
  • (三) 经筵讲读成熟之仁宗朝33-37
  • 第二章 北宋经筵发展与学术之关系37-71
  • 第一节 宋初文治与经筵传统形成37-45
  • (一) 宋初文治37-40
  • (二) 帝王角色与读书知治40-43
  • (三) 帝王读书与经筵传统形成43-45
  • 第二节 经筵中的经典与衍变45-61
  • (一) 宋初佛道思想与经筵46-49
  • (二) 四书之学在经筵中的体现49-58
  • 附:仁宗朝讲筵记录58-61
  • 第三节 宋初经筵讲读与经学转折61-71
  • (一) 宋初经学转折与官方态度61-64
  • (二) 疑经疑传在经筵中的反映64-71
  • 第三章 经世致用与得君行道——以王安石与程颐的经筵活动为中心71-101
  • 第一节 王安石之经筵讲读73-80
  • (一) 以经筵为平台的君臣遇合73-75
  • (二) 于政治之影响75-77
  • (三) 对学术之影响77-80
  • 第二节 经济夙所尚,隐沦非素期——程颐之经筵讲读80-93
  • (一) 得君行道的期许81-83
  • (二) 经筵之至诚感动83-86
  • (三) 经筵讲读之状况86-88
  • (四) 经筵讲读之理想与矛盾88-93
  • 第三节 经筵中的坐论之礼93-101
  • (一) 事件94-97
  • (二) 宋学精神与师道尊严97-101
  • 第四章 经筵与理学101-133
  • 第一节 经筵与理学家102-115
  • (一) 北宋中期之理学初成期103-106
  • (二) 两宋之际之理学继承发展期106-111
  • (三) 南宋末年之理学地位确立期111-115
  • 第二节 朱熹之经筵讲读115-126
  • (一) 与张h;论讲筵事115-119
  • (二) 淳熙十五年辞崇政殿说书119-122
  • (三) 绍熙五年任职经筵122-126
  • 第三节 立朝四十日126-133
  • (一) 讲读情状126-129
  • (二) 经筵讲读《大学》129-133
  • 第五章 经筵中的文本133-167
  • 第一节 经筵文本类说133-144
  • (一) 经筵讲义133-138
  • (二) 经书节解及曾讲读之著作138-142
  • (三) 《迩英记注》、《祥曦殿记注》、《缉熙殿记注》142-144
  • 第二节 朱熹《大学经筵讲义》144-150
  • (一) 与朱熹为学的联系144-147
  • (二) 作为经筵文本的特殊性147-150
  • 第三节 袁燮《絮斋毛诗经筵讲义》150-161
  • (一) 其人,其书150-153
  • (二) 论“解经依注无为异”153-155
  • (三) 论“取古诫今有足多”155-158
  • (四) 心学之体现158-161
  • 附论 张纲《经筵诗讲义》与张拭《经筵讲义》161-167
  • 附录 《全宋文》中经筵讲义概况一览表167-175
  • 参考文献175-183
  • 古籍类175-180
  • 今人著作180-181
  • 单篇论文181-182
  • 学位论文182-183
  • 后记183-18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洪兴;;论二程思想之异同[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邹贺;;宋朝经筵制度补阙[J];贵州文史丛刊;2012年02期

3 方笑一;;王安石《尚书新义》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魏彦红;;宋代经筵研究综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10期

5 陈东;;中国古代经筵概论[J];齐鲁学刊;2008年01期

6 邹贺;陈峰;;中国古代经筵制度沿革考论[J];求索;2009年09期

7 陈峰;;宋朝开国史与士人的记忆及改造——以宋朝“崇文”气象为中心的考察[J];人文杂志;2010年05期

8 刘涛;;程颐“谏折柳”事件的思想史意涵[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9 王瑞来;;略论宋太宗[J];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04期

10 邹贺;;宋朝经筵制度成因论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姜鹏;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D];复旦大学;2006年

2 邹贺;宋朝经筵制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元元;南宋经筵制度及其历史作用[D];河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两宋经筵与学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29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529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e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