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的中西文化交流之理念和价值
【作者单位】: 韶关学院党委;韶关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共建项目(08GI03) 韶关市拔尖人才基金资助项目
【分类号】:K248;G1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谭瑜;;跨文化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比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邓研华;;中西政治制度设计中的“人性假定”[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徐宏英;;利玛窦与《几何原本》的翻译[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朱大锋;;“利玛窦规矩”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J];兰台世界;2009年07期
5 刘明强;;万历韶州同知刘承范及其《利玛传》[J];韶关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6 曾峥;孙宇锋;;数学文化传播的利玛窦模式及其影响[J];数学教育学报;2010年06期
7 潘荣成;;论译者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干扰角色[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晓芳;明末耶稣会士在韶州的活动[D];暨南大学;200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道彬;;戴震“西学中源”思想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徐道彬;;论凌廷堪与西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王志平;;利玛窦两次易服及其内在的文化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高寿仙;明代北京街道沟渠的管理[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5 吴卫,肖盛;中国的工业设计需要寻根——探讨研究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J];包装工程;2004年01期
6 王智汪;;在理性与欲望之间:谈80后的和谐人格[J];昌吉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邓亚雄;;构建汉译西方文学经典体系 统一汉译经典名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王凤;;英汉对比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2011年6月CET4翻译题透视[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陈赛花;;再现原作的风姿——文学翻译视角下《杀手》四种中译本的对比赏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10 邱新有;陈雅莉;;孔子学院西渐的“大众化”之道——“利玛窦规矩”在南昌实践的启示[J];当代传播;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素莉;;徐光启终生未学西语的原因探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杨奕望;吴鸿洲;;“利玛窦规矩”与中医药交流[A];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二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吴雪萌;英语世界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冯玉新;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卢敦基;李慈铭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武春野;“北京官话”与书面语的近代转变[D];复旦大学;2011年
6 王河;岭南建筑学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李秀霞;秋风纨扇[D];上海大学;2012年
8 张国骥;清嘉庆、道光时期政治危机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9 柴国生;唐宋时期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10 刘贵福;钱玄同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虹;钱穆的清代学术史著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汪斌;宋恕的佛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费立;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刘盈;福建与西班牙东来者的自我诠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韩毅勇;蔡尚思学术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春晓;明末清初在华传教士世俗生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崔娟;晚明士人的文化适应和信仰抉择[D];暨南大学;2011年
8 徐丽;明清肇庆城市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D];暨南大学;2011年
9 韩燕飞;抗战时期的南明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萌;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科技翻译活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仍旦;如何奤价明清之晸天主教士翻媜的f甗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3年03期
2 万明;明代后期西方传教士来华尝试及其成败述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5期
3 李江春;张建佳;;全球化视角下国际商务翻译中的“零对等”[J];湘南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朱静;罗马天主教会与中国礼仪之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5 俞吾金;关于人性问题的新探索——儒家人性理论与基督教人性理论的比较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6 李伯春;李孝诚;;徐光启、利玛窦和《几何原本》[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7 欧多恒;论西方基督教士在中国传教的目的和传教的方法[J];贵州社会科学;1993年04期
8 雷雨田;基督教与儒学之异同和共处之道[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钱志坤;试论中国耶稣会传教重心的转移[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5期
10 张祖林;论《几何原本》在中国的传播及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强;利玛窦:开拓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事业的先行者[J];学术研究;2004年06期
2 计翔翔;金尼阁与中西文化交流[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3 于岐山;;从利玛窦、汤若望墓谈起——耶稣会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J];北京观察;1994年06期
4 丁洁琼;;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利玛窦[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02期
5 宋德华;澳门与中西文化交流[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6 余秋雨;;利玛窦的答案[J];世界;2006年07期
7 谢方;一个新起点的标志──中西文化交流史(1500-1840)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J];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01期
8 王芳;;明末清初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熊思远,徐罗卿;澳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历史地位[J];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10 赵敦华;第一次中西文化交流得失之考察[J];东南学术;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范铸;;钱锺书中西文化交流思想论略[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2 南志刚;;新时期外来文化译介的五大误区[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王亚夫;;弁言——时代的呼唤[A];时代与思潮(1)——五四反思[C];1989年
4 萧鉀父;;东西慧梦几时圆?——世纪之交的文化寄语[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5 顾晓伟;李云根;;在福建发现中国的海洋文化——历史记忆与海洋文化认同[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宋尚斋;;从中外文化的交融看文化交流的趋势[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编者的话[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8 杨泽荣;;灿烂辉煌的敦煌文化[A];第二届郭煌历史档案与徽州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陈永涛;;近代传教运动中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两种基本态度及简评[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佐;;道德与人性的中西视角——制度变迁的文化选择[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一鸣 ;利玛窦规矩:一种早期的文化交流模式[N];南方周末;2004年
2 记者 孙亚斐;有望解开罗马兵团消失之谜[N];兰州日报;2010年
3 孙小礼;让地球两端的民族携起手来[N];学习时报;2006年
4 王晓朝(本文作者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西文化交流:破除三大障碍[N];中国财经报;2003年
5 特派记者 初小玲;中西文化交流渐入佳境[N];北京日报;2000年
6 演讲人 杨义;西学东渐四百年祭[N];光明日报;2010年
7 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教授 马戎;中西文化交流的正确方向[N];中国民族报;2009年
8 盛重光;展示魅力 拉近距离 增强合作[N];三峡日报;2006年
9 本版编辑 冯祖贻 黄有东 陈洁 张平 王悦 杨荷卿 庄伟光 刘世红 吴灿新 黄鸿钊 陆亚林 谢长贵;传承文明 立足创新[N];中山日报;2006年
10 张西平;亚洲,我们的家园[N];中华读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崔婷;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西文化交流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方厚升;辜鸿铭与德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新;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有效性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张惠忠;正义视角下的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2年
3 凌姗姗;梅辉立与中西文化交流[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赵书妍;16~18世纪的中意文化交流及其历史启示[D];河南大学;2006年
5 吴春香;东方乌托邦的镜像[D];苏州大学;2007年
6 陈媛媛;寻找逝去的“家园”[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徐德凯;中西文化视域下的非言语交际[D];山东大学;2008年
8 房泽庆;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比较[D];山东大学;2008年
9 范乔乔;中美文化交流中的“中国话语”[D];浙江大学;2009年
10 孙圣英;传教士李明和他的著作《中国现势新志》[D];外交学院;2001年
本文编号:25526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552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