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东京的士人送别

发布时间:2019-11-23 19:29
【摘要】:在纷繁的送别现象背后,举子返乡、游宦外任、告老还乡,是北宋时期不同阶层的士人或者士人在不同人生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三种离京事由。这些送别活动,折射出在科举及官僚制度下生存的士人在一生中所要经历的多重人生境遇。北宋士人的私人送别与公共生活之间的边界并不是截然分明。赋诗赠别是士人群体中广为流行的交际习俗,赠别作品一经刊布,其阅读对象不仅限于离京者个人,还带有思想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从北宋开始,宴饯之仪从日常生活的层面上升到朝廷礼制的高度。宋初,在内殿的宴饯多是为武将举行。进入真宗朝,内殿宴饯的对象开始转向文官。朝廷在大内的宫殿举行宴饯是一种常规的制度,而"都门置饯"则是一种特殊的礼遇,在北宋历史上屈指可数。不同层次的送别活动所占据的城市空间也各有特点,城市空间的等级秩序与阶级制度下的社会分层存在着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阿利埃斯杜比;;19世纪的私人生活[J];全国新书目;2008年16期

2 李梦;;《私人生活》的存在与虚无[J];齐鲁学刊;2009年01期

3 上善若水;;谁管你穿不穿内裤[J];跨世纪(时文博览);2009年06期

4 陈大为;;一部女性婚姻成长史——评简·斯迈利新作《私人生活》[J];外国文学动态;2010年04期

5 杨琴;;在路上——论《私人生活》的女性“成长”主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0期

6 马茂洋;不谈《私人生活》[J];文学自由谈;1997年02期

7 殷实;被“时代”牵着鼻子走?[J];小说评论;1997年04期

8 谢廷秋;早衰心态——从《私人生活》看世纪末女性文学动向[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9 程海燕;;《私人生活》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年01期

10 傅国涌;;私人生活也是历史的一部分[J];晚报文萃;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化军;;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思想浅析[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与理论探索[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越总理与民众网聊,聊反腐也聊私人生活[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2 五岳散人;摆脱了公共生活的干涉[N];湘声报;2009年

3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博士 钟晓慧;社会建设也是对私人生活松绑[N];深圳特区报;2012年

4 刘澜;领导力的基本难题(上)[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5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崔卫平;君子无戏言[N];经济观察报;2012年

6 记者 孙行之;个体崛起:从“我们”到“我”[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7 本报评论员 高级记者 刘洪波;被控制的私人时间[N];长江日报;2013年

8 刘晶 李时彦;如何帮助员工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冲突[N];组织人事报;2003年

9 侯建国;要“慎独”,也要“慎私”[N];光明日报;2014年

10 沈诞琦;不响不争,,以柔克刚[N];文汇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伍建华;私人生活的新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牛林晓;乡村舆论制约下的私人生活[D];西南大学;2012年

3 胡婷;私人生活中的个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田丽玲;拉德克利夫·霍尔的《孤寂深渊》和陈染的《私人生活》两部小说中的同性恋主题比较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5 黄玲;分裂的叙事: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安娜与陈染的《私人生活》中倪拗拗两位“分裂的自我”形象比较[D];贵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651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5651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7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