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隐士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7 11:49
【摘要】:隐士指具有高尚道德品行、志节,具有做官能力并荣获做官资格,然而却选择归隐不仕的这部分士人。隐士归隐的原因分为内在和外在两大类。内在的主观原因主要包括:为学而隐,为心性而隐。外在的客观原因主要包括:为乱世而隐,这在新莽时期表现最为突出;为乱世避危求安而隐,为乱世遇人不淑、仕途不顺、怀才不遇、志不得行而隐。从“仕”和“隐”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看,他们的生命历程分别是:入仕——归隐;入仕——归隐——入仕——归隐。总之,他们生命的归宿都停留在归隐状态。隐士生活:在物质上表现为衣食住行上的简陋、朴素、清贫;精神上表现为超凡脱俗,因此能够不为世俗所累。就他们的社会活动而言,则表现为不再与官场之人或事往来,他们所交往的对象主要是志同道合之人。其中有隐士携妻子一起归隐,因此拥有良好的家庭情感生活。隐士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并非纯粹的消极无意义。隐士自身所具有的独特品行对当时社会风气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此外,他们著书立说、教授生徒,这不仅对文化知识的传承有很大积极作用,也对社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这都是隐士社会价值所在。正是由于隐士自身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以及他们的社会价值,当时的社会对他们很礼敬。不过,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借归隐以达到沽名钓誉目的的人,这就是文中所论述的假隐士,这类群体的价值被否定。就现实意义而言,隐士事迹、思想精神能给今人以生活启迪,引导人们以更合适的方式追求人生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2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殿举;;读《后汉书》闲吟[J];飞天;2018年08期

2 曲柄睿;;范晔《后汉书》光武守业诸臣传的编纂[J];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6年00期

3 李想;;与雨"不期而遇"的千古传奇[J];少儿国学;2017年07期

4 洪海安;;章注《后汉书》的历史贡献[J];社会科学家;2009年05期

5 曹金华;《后汉书》及注校勘拾遗(一)[J];江海学刊;2004年01期

6 张道勤;中华书局版《后汉书》校勘商兑[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曹金华;《后汉书》及注校勘拾遗(二)[J];江海学刊;2004年02期

8 王海根;《后汉书》通假举隅[J];东吴教学;1988年02期

9 刘浦江;《后汉书》札记三则[J];史学月刊;1988年05期

10 王锦贵;;纪傅体浅说[J];图书馆;198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嗨,那狮子[A];中国民族建筑2017年8月刊(总第166期)[C];2017年

2 江海;;试论两汉皇后出身之差异及原因[A];2011-201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C];2013年

3 袁永冰;;故、故氐——氐羌的一个分支[A];羌文化与凤县[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汪桂海;怎样读《后汉书》[N];中华读书报;2015年

2 中国改革报社 马广志;学生为啥在图书馆找不到《后汉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许凌云;叙事周密 议论风生[N];光明日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林升文;国学:“善可为法,恶可为戒”[N];福建日报;2018年

5 孟然;正直担当与正衣冠[N];组织人事报;2013年

6 康林昌 陕西总队铜川支队;防微杜渐话安全[N];人民武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全亮;论范晔《后汉书》在南北朝的传播与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2 钟书林;《后汉书》文学论稿[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林兴龙;关于汉代社会救济的若干问题[D];厦门大学;2008年

4 施真珍;《后汉书》核心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许继莹;中国汉前四灵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6 刘洋;秦汉豪强地主犯罪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艳珍;汉代隐士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2 高尽信;范晔《后汉书》史论探析[D];云南师范大学;2017年

3 李巍;《后汉书》谣谚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越;《后汉书》心理动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5 刘佳;《后汉书》成语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龚阔英;明正统本《后汉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郭艾生;南宋黄善夫本《后汉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许利平;《后汉书》版本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9 段法雷;范晔《后汉书》传记艺术特质论[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10 傅丽娜;《后汉书》所载文人“赋”作及相关问题之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178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6178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8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