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农业雇佣关系的特征及原因探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宋杰;汉代雇佣价格辨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2 薛英群;居延汉简中的雇佣劳动者试析[J];兰州学刊;1986年05期
3 庄辉明;汉代雇佣劳动者身份特点的再探讨[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01期
4 冷鹏飞;战国秦汉时期农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硕民;《韩诗外传》新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张光全;司马迁、班固“实录”精神异趣探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沈晋贤;从巫祝用“土”到以“土”为药论——兼论马王堆医书巫祝用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汪高鑫;;论汉代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黄今言;汉代专业农户的商品生产与市场效益[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7 庄华峰;北朝时代鲜卑妇女的精神风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裘士京,张翅;略论两汉察举制度与人才选拔[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9 王兵,张征;试论庄子学派与宋玉的亲缘关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李小波;从天文到人文——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周凤五;;上博楚竹书《彭祖》重探[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2 徐忠明;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3 陶磊;《淮南子·天文》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陈博;从理想社会构思到社会政治实践——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D];西北大学;2003年
5 袁延胜;东汉人口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6 李春雷;清末民初刑事诉讼制度变革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7 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8 景盛轩;敦煌本《大般涅i镁费芯縖D];浙江大学;2004年
9 彭华;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刚;学与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秀玉;儒道人性论与治国理论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1年
2 刘凡镇;秦汉告奸法初探[D];郑州大学;2002年
3 赵立伟;《睡虎地秦墓竹简》通假字、俗字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余全介;荀子诗说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5 富世平;汉代七言诗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孟志成;汉代对秦律的因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慧兰;两汉货币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温乐平;秦汉物价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刘庆;论李渔家班的演剧之路[D];上海戏剧学院;2002年
10 刘新春;睡觉类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周长山;汉代城市人口试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薛英群;居延汉简中的雇佣劳动者试析[J];兰州学刊;1986年05期
3 宋杰;汉代雇佣价格辨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4 李晓英;汉代契约研究[J];史学月刊;2003年12期
5 臧知非;从张家山汉简看“月为更卒”的理解问题[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孙言诚;秦汉的戍卒[J];文史哲;1988年05期
7 臧知非;;汉代更赋辨误——兼谈“戍边三日”问题[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8 庄辉明;汉代雇佣劳动者身份特点的再探讨[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晓英;汉代契约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2 付钟瑶;中国古代雇佣契约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39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639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