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朝宗教的特点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邓碧波;宗教世俗化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产生[J];阿拉伯世界;2004年02期
2 郭培贵;明代的历史特点及其经验教训[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何孝荣;;论明太祖的宗教思想及其影响[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云水;;独龙族禁忌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何根海;大禹治水与龙蛇神话[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王广大;曹一俊;;伊斯兰教末世论的思想沿革探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6期
4 蔡明伦;;明代官员进谏模式及其特点[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董健丽;;辽代宗教瓷器述论[J];北方文物;2009年02期
6 龙群;论宗教对新疆政治稳定的二重性影响[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7 杜冰;;试论印度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J];沧桑;2008年01期
8 陶治强;张后武;;读解凌家滩、红山文化玉龙的社会文化内涵——兼谈史前文明因素特点[J];巢湖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吴小丽;伦玉敏;;从宗教的内在属性论“宗教对话”的合理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10 钞群英;涂传飞;黄世相;;西方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四次革命运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蒋美华;李瑾瑾;;女性宗教认同研究——以郑州市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徐文堪;马小鹤;;摩尼教“大神咒”研究——帕提亚文文书M1202再考释[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秦和平;;关于民主改革中甘孜藏区改革喇嘛教制度的认识[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4 李建斌;;宗教研究的科学化——英格的宗教研究场论的基本内容[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5 张纯利;;宗教与犯罪[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6 刘晨;;上帝教与太平天国的兴衰——以萧朝贵神化历程为中心的考察[A];第九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兆良;宽恕内涵的本土心理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3 袁瑾;绍兴舜王巡会会货表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马小华;当前清真寺与回族乡村社会之间关系的实地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杨柳;沙岗村儿童抚育方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李广义;《太平经》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黄飞君;全球视野下宗教单元的宗教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唐佳;尔苏藏族宗教文化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0年
9 李晓敏;科拉科夫斯基宗教理论及现代性反思[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李婵;上古三代秦汉玉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珊珊;明代辽东的教育与科举[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南杰多吉;吐蕃时期佛经目录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换平;石河子市基督教徒宗教认同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5 李崴嵬;浅析国内基督教网站的宗教性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艳华;论克尔凯郭尔的生存美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应文达;鄂温克族民间禁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徐冰;从“外在显露”到“内在潜存”[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9 孙星锤;论日本鬼片的民族性[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孔一昕;琴与唐代诗歌[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建平;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与全球化[J];阿拉伯世界;2002年02期
2 冯丹;当代世界宗教的世俗化倾向[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3 程志强;明太祖的三教思想、政策及其影响[J];史林;2002年01期
4 王宇洁;二十一世纪政治伊斯兰的走向[J];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01期
5 何孝荣;;试论明太祖的佛教政策[J];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04期
6 吴云贵;伊斯兰教与中东政治[J];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01期
7 乐寿明;;朱元璋与佛教[J];学术月刊;1983年04期
8 孟广林;封建时代中西君权神化现象的比较研究[J];中国史研究;2002年02期
9 陈铃光;现代宗教的世俗化趋势[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永海;;元代道教史籍发展的社会背景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宋道发;;道教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初探[J];中国宗教;2009年04期
3 ;《杭州道教史稿》[J];杭州通讯(下半月);2009年01期
4 贾发义;;山西道教历史发展特点析论[J];宗教学研究;2010年01期
5 巴雷特;曾维加;;唐朝道教研究——中国历史上黄金时期的宗教与帝国[J];宗教学研究;2010年02期
6 张方;;十年披荆 独辟蹊径——读樊光春研究员新著《西北道教史》[J];中国道教;2010年03期
7 李海林;;一部体现地理特色的地方道教史力作——《西北道教史》述评[J];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01期
8 张广保;;当代道教研究的新动向:区域道教研究——兼评孔令宏、韩松涛著《江西道教史》[J];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04期
9 詹石窗;;重新认识道教的起源与社会作用[J];中国道教;2013年02期
10 陈垣;;谈谈道教史研究的问题[J];宗教学研究;198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志华;;新世纪道教研究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王宜峨;;从美国《道教与中国艺术展》谈谈对道教研究的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萧霁虹;;倾听自然:云南道教成因的另类解读[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4 黄至安;;道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的探讨[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陈耀庭;;道教教义创建和发展过程的四次变化——各家对东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和金元时期的道教教义变化论说的综述[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詹石窗;;道教哲学新论[A];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C];2003年
7 贾英哲;;道教在哈尔滨地区的传播[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8 刘永明;;敦煌道教的世俗化之路——道教向具注历日的渗透[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9 袁志鸿;;继承道统 面对现实 寻求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郑志平;;弘道扬教 任重道远——对21世纪道教发展的冷峻思考[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仲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是肯定道教吗[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记者 新兰 通讯员 孙f ;西北地区道教历史与现状研究结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李利安 西北大学;再现西北道教历史面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田垣;关于鲁迅名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争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院教授 牟钟鉴;发挥道教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积极作用[N];中国民族报;2012年
6 邓国均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道教研究的地域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周珊珊 浙江大学哲学系;道、学、术双向互动中的道教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樊光春;方志文献在西北道教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北京大学哲学系 王宗昱;从文献学向史学的转变:塑造新的道教史形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王驰 上海道教学院副教务长;道教话剧再现优秀传统文化[N];联合时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英;道教南传及其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谋寅;道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蔡华;道教与彝族传统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周勇;道教与政治关系论[D];四川大学;2001年
5 吕有云;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胡昌升;道教治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7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刘敏;道教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唐怡;道教戒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钟玉英;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社会分层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雪春;唐代道教管理制度探析[D];西南大学;2007年
2 石艳霞;道教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何峰;道教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慧敏;道教女性伦理观解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潘宣辰;道教在朝鲜、日本传播的原因及影响[D];延边大学;2008年
6 程杨;近代道教慈善事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金凤;清代广州道教初探[D];广州大学;2009年
8 徐敏;中国近代道教文化论略(1840-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周奇;边缘到中心:唐宋江西道教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10 魏荣;明太祖时期道教政策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720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772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