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汉水中下游的水利与社会

发布时间:2020-09-30 09:44
   明清时期汉水中下游水利管理的地理格局的形成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是官员对水利环境的地理感知以及决策。官员对水利环境的地理感知可分为明前期、明中后期、清前中期等三个阶段。在开穴口、修筑堤防、疏浚河道三种政策中,督扰选择以修筑堤防为上策;其二是在水利环境的变化中,各州县形成了有明确地域范围的水利政策。其结果是钟祥县境内汉江堤、京山境内汉江干堤、老龙堤成为地方政府必然承修的堤段。 国家在人力组织及资金投入上对襄阳老龙堤、荆门沙洋堤、京山县与钟祥县境内的汉水干堤表现出明显的倾斜。垸长制与堤甲制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垸长制主要施行于天门、潜江、沔阳、汉川等州县,堤甲制是钟祥、京山境内汉江干堤、沙洋堤的防守制度。亩费为堤防修防资金最主要的来源,征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协济形成与解体以及对征收过程中贪污纳贿问题的回应措施。出于对胥吏的根深蒂固的戒心,民征民收的办法最终未得以变更。国家资助资金有借拨官帑、基金生息、河工厘金以及官员、士绅、商人等所捐款项等诸种形式。国家资助经费的来源经历了前后相继变迁的过程。 从督抚至水利同知等专门的水利官员,其在水利修防中主要是起着协调、组织、监督的作用。清中后期,水利政策的推行愈来愈仰赖督抚官员的个人行政风格与能力。督抚、府州县长官在调节水利纠纷中,面临地方水利习惯、地方习俗、地方利益等因素的阻碍。清中后期,地方社会的变化,使府州县长官在水利纠纷的调节中处于被动的维持社会的稳定,而影响了其在水利管理上的作为。 明中后期始,汉水下游南北两岸的州县以地域为单位,围绕泗港、大小泽口等三个分水穴口的水利纷争,一直持续至民国时期。水利纷争的发生以及持续过程与水利环境的变化以及水利治理的政策相关。地方社会对水利纷争的控制权经历了由官绅、上层绅士向下层绅士与民众转移的过程,解决纷争的途径也相应由官僚集团内部协商的方式走向暴力的自治行动。 通过上述的研究,我们看到随着汉水中下游这一流域水利环境的变化,国家与社会作出了怎样的反应,双方形成了怎样的关系,又是怎样塑造着这一区域的水利环境:一方面是国家人力与资金管理方面的时空差异,形成了水利管理的基本格局,另一方面是地域集团在各自所处的具体环境下的反应。
【学位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K248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明清时期汉水中下游水利管理空间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 政府、地方社会对该地区水利环境的地理认知与国家水利政策的形成
        一、明朝政府对整个水利形势的认知与对策
        二、清初至道光年间政府对汉水中下游水利形势的认知变化与决策
        三、明中后期至清前中期地方州县水利政策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明中后期至清前中期汉水中下游水利管理的空间格局
        一、襄阳老龙堤、荆门沙洋堤、钟祥、京山境内汉江干堤的管理
        二、汉水下游专门水利管理官员的地理分布
    第三节 汉水下游堤甲制的地理差异与堤甲制度的重新检讨
        一、汉水下游堤甲制度的空间差异
        二、堤甲制与垸长制是两种不同的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明清时期汉水中下游堤防修筑经费筹措方式的变迁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 亩费的运用与征收问题
        一、明至清前期协济的形成与解体
        二、亩费征收中的贪污纳贿与首士侵蚀堤费问题及应对
    第二节 借拨官帑及其运用
    第三节 基金生息的使用以及其他筹费方式
        一、生息基金的来源与经营
        二、官员筹措款项及其方式变迁
        三、钟祥船厘的设立与使用
    第四节 商人与市镇水利的管理
    分析的结论
第三章 明清时期地方官府对汉水中下游水利事业的管理与干预
    第一节 督抚的角色
        一、明中期巡按、巡抚介入水利管理
        二、督抚的职能
        三、清中后期督抚对水利管理的干预
    第二节 守道的角色
    第三节 府州县长官、佐贰官员的角色
        一、守道、府州县长官、佐贰官员职责分工变迁及其原因
        二、州县长官的角色
    第四节 冲突与合作:地方政府调解水利纠纷的场景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个案研究:泗港、大小泽口的水利纷争
    一、泅港及大、小泽口的开塞之争
    二、地方社会与水利纠纷
    三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分析
参考文献
    基本史料
    今人著述
    主要参考论文
附录
    附录1:明清时期潜江县堤防修筑表
    附录2:明清时期沔阳州堤防工程修筑表
    附录3:明清时期沔阳州RE闸修建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阿来;;文学和社会进步与发展——在中意文学论坛上的演讲[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年06期

2 顾思毓;;论《所罗门之歌》中的不和谐[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1期

3 ;本刊举办“万事红杯”社会百态征文启事[J];东方剑;2011年07期

4 卢龙飞;;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苔丝悲剧的根源[J];名作欣赏;2011年21期

5 于晨颖;邢娜;;霍尔顿的悲剧命运(英文)[J];青年文学家;2011年13期

6 孙刚;;华亭鹤唳的绝响——解析陆机的悲剧人生[J];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7 孙俊杰;;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与贡献[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罗震山;;《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艾米莉的悲剧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7期

9 程子砚;常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听力理解学习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年20期

10 詹虎;;虎妞悲剧的审美意义[J];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守钧;;社会共生论[A];组织与体制:上海社区发展理论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2年

2 詹承绪;;略论勒墨人社会的发展[A];民族学研究第五辑[C];1983年

3 俞云平;;五缘文化与泰国华侨华人社会[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周魁一;;水利史学科新进展[A];中国水利学会专业学术综述(第五集)[C];2004年

5 应建钦;;试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A];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运分论坛暨2007年苏浙闽沪航海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王安琛;;试论网络语言的社会适应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曹维彬;;文化视角下的中国[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刘丽莉;;我省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我省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例[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唐仲勋;;家庭是整个社会的支柱[A];婚姻·家庭·老人论文集[C];1994年

10 张军;;“官德”五题[A];风正帆悬第二集——道德建设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傅桂明;为伊消得人憔悴[N];中国水利报;2011年

2 本刊记者 吕娜 肖丹;姚汉源:情系水利 秉笔春秋[N];中国水利报;2006年

3 本刊记者 高立洪;周魁一:追寻历史的智慧[N];中国水利报;2005年

4 记者 肖丹;以史为鉴 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N];中国水利报;2006年

5 夏宝国;洪泽湖有了首部水利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6 惹愚 宋正海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历史的发现与历史的研究[N];中国水利报;2005年

7 肖丹;从水利的历史长河中汲取营养[N];中国水利报;2006年

8 记者 塔西雅娜;丰富黄河史与中国水利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记者 张良;宜昌首部水利专著《宜昌水利志》出版[N];三峡日报;2007年

10 董学彦;31亿打造我省水利“命脉”[N];河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启荣;明清时期汉水中下游的水利与社会[D];复旦大学;2008年

2 刘晶;就业与社会保障互动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曹静晖;论中国转型发展中行政指导的危机与重构[D];吉林大学;2005年

4 庞震苗;卵巢早衰社会、心理相关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邱巍;吴兴钱氏家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金兵;民国时期职业指导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7 温乐平;秦汉社会消费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唐宜荣;中国城市反贫困责任伦理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沈敏;明代“神仙剧”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张峰;昆山人口变迁研究:1978-2005[D];苏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佳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2 诸华军;通奸罪与民国社会[D];四川大学;2007年

3 彭丽纳;视觉传达设计的绿色化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08年

4 方芳;欧美侦探小说兴盛的外部原因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5 周进;清代土地绝卖契约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赵亮;构建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D];武汉大学;2005年

7 王洁宁;生态园林城市解析[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8 郝利琼;萨克塞生态哲学思想探析[D];吉林大学;2007年

9 陈丽颖;从家庭到社会[D];苏州大学;2006年

10 王斌;诗意的栖居[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306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8306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d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