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东北地区“新满洲”研究(1644-1911)
发布时间:2020-11-21 04:02
清代东北边疆生息繁衍着库雅喇、恰喀拉、赫哲、索伦、达斡尔、鄂伦春、锡伯、卦尔察等众多部族。入关前后,清政府将这些少数民族部众大批内迁编设新满洲。新满洲编设与迁徙对东北少数民族、满族及清政权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除绪言和结论外,共分五章: 第一章导论。界定和辨析“满洲”、“新满洲”等概念,明确新满洲与佛满洲之区别。“新满洲”一词在定“满洲”族称前后出现,“新满洲”相对于“旧满洲”而言,新旧满洲所含意义及内容,在入关前后有所发展和区别。本文所指“新满洲”一般系指“定鼎后入旗”者。 第二章“新满洲”的形成与迁徙。在简要介绍东北诸少数民族族称、源流及分布,经济生活与社会发展状况及其与清朝政治关系等问题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入关前后“新满洲”的形成与迁徙。入关前清太祖、太宗等统一东北,并将俘获及归附者编旗,新满洲初步形成。入关后,清政府继续将尚留未归附的库雅喇、赫哲、锡伯、鄂温克、鄂伦春等大规模内迁编旗,随后将其调往东北及关内各地驻防。新满洲通过迁徙定居、妥善安置、以老带新、礼法教化等途径融入满洲共同体,从而完成了由东北少数民族而新满洲,由新满洲而满洲的历史进程。至清中后期,新满洲绝大部分已完全融入满洲共同体之中。 第三章“新满洲”的管理与职役。清政府对新满洲采取了怀柔、恩赏及优抚等政策进行管理;同时实行“因俗而治”与“分而治之”政策以加强控制,各项政策的实施使新满洲对中央政权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为管理新满洲,清政府设置了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完备并行之有效的各级管理机构,形成一个以军事管理为主的体制。“新满洲”入旗后承担着筑城驻防、守卫卡伦、巡查边界、奉命征调、捕牲纳贡等职责,并承担牧养马驼、充任侍卫、担任教习等差役,负责挑水、砍柴及贴写等杂差及捕鱼等繁役,并执行哨探侦察等临时差遣。 第四章“新满洲”的经济文教生活。新满洲的经济生活包括俸饷、旗地及贸易等方面。俸饷包括官兵日常及战时俸饷,也包括清政府实行的各项赏赐及赈济。新满洲主要从事采集、捕鱼及狩猎等生产,清政府在设防的同时还将旗地与随缺地分给新满洲,使其可依靠垦荒及出租旗地收入以贴补战时装备所需及赡养家眷。新满洲亦通过楚勒罕、卡伦互市、谙达贸易等方式互通有无,方便丰富其经济生活。新满洲的文化教育包括兵丁教育和子弟教育两个层面,清政府对入旗者在实行以“国语骑射”为主的兵丁教育的同时,在各驻防城设立八旗官学、义学等旗学,并开展以流人为主的私学教育,对新满洲子弟进行系统的文化教育。 第五章“新满洲”编设的历史作用与影响。“新满洲”的编设具有积极的作用与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八旗兵源,加强了东北边防;反击沙俄入侵,保卫了东北边疆,维护了国家统一及领土完整;对东北世居少数民族产生了重要影响,奠定了近代东北民族的分布格局;为满洲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东北各民族大批编入新满洲,为满洲共同体输入了新鲜血液,加速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但“新满洲”的编设对东北少数民族发展及少数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新满洲长期频繁征战却少有更替,伤亡极大;长年承担守卡巡边各项职责及杂差繁役,造成东北少数民族人口大幅锐减,直接影响了新满洲及东北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总之,清代东北地区新满洲的编设在经济建设、保卫边疆领土、巩固国家统一、壮大满洲共同体等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历史作用,在一段时间、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民族和睦、社会进步、边疆稳定,特别是为开发和巩固东北边疆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K249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言
一、研究概况
二、史料概述
三、选题价值
四、研究地域及时段界定
五、研究方法和基本内容
第一章 导论
一、“满洲”名称考辨
二、“新满洲”概念界定
三、“新满洲”与“佛满洲”之区别
第二章 “新满洲”的形成与迁徙
第一节 东北边疆民族概况
一、族称、源流及分布
二、社会发展状况
三、与清朝(后金)的政治关系
第二节 “新满洲”的形成与迁徙
一、清入关前的“新满洲”
二、清入关后“新满洲”的形成与迁徙
第三节 “新满洲”融入满洲共同体途径
一、南迁入旗,迁移驻防
二、一体看待,妥善安置
三、以老带新,教以礼法
四、满化教育,骑射教养
第三章 “新满洲”的管理与职役
第一节 “新满洲”的管理
一、管理政策
二、管理机构
第二节“新满洲”的职责
一、筑城驻防
二、守卫卡伦
三、巡查边界
四、奉命征调
五、捕牲纳贡
第三节“新满洲”的差役
一、担任教习
二、充当侍卫
三、饲养驼马
四、杂差繁役
五、临时差遣
第四章 “新满洲”的经济文教生活
第一节 经济生活
一、差别待遇
二、旗地与随缺地
三、采集与渔猎
四、贸易往来
第二节 兵丁教育
一、推行“清语”
二、骑射教育
第三节 子弟教育
一、旗学教育
二、私学教育
第五章 “新满洲”编设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第一节 “新满洲”编设的积极作用
一、保障八旗兵源
二、保卫东北边疆
三、维护国家统一
四、壮大满洲共同体
第二节 “新满洲”编设的消极影响
一、兵丁锐减
二、军力下降
三、生育率下降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92495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K249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言
一、研究概况
二、史料概述
三、选题价值
四、研究地域及时段界定
五、研究方法和基本内容
第一章 导论
一、“满洲”名称考辨
二、“新满洲”概念界定
三、“新满洲”与“佛满洲”之区别
第二章 “新满洲”的形成与迁徙
第一节 东北边疆民族概况
一、族称、源流及分布
二、社会发展状况
三、与清朝(后金)的政治关系
第二节 “新满洲”的形成与迁徙
一、清入关前的“新满洲”
二、清入关后“新满洲”的形成与迁徙
第三节 “新满洲”融入满洲共同体途径
一、南迁入旗,迁移驻防
二、一体看待,妥善安置
三、以老带新,教以礼法
四、满化教育,骑射教养
第三章 “新满洲”的管理与职役
第一节 “新满洲”的管理
一、管理政策
二、管理机构
第二节“新满洲”的职责
一、筑城驻防
二、守卫卡伦
三、巡查边界
四、奉命征调
五、捕牲纳贡
第三节“新满洲”的差役
一、担任教习
二、充当侍卫
三、饲养驼马
四、杂差繁役
五、临时差遣
第四章 “新满洲”的经济文教生活
第一节 经济生活
一、差别待遇
二、旗地与随缺地
三、采集与渔猎
四、贸易往来
第二节 兵丁教育
一、推行“清语”
二、骑射教育
第三节 子弟教育
一、旗学教育
二、私学教育
第五章 “新满洲”编设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第一节 “新满洲”编设的积极作用
一、保障八旗兵源
二、保卫东北边疆
三、维护国家统一
四、壮大满洲共同体
第二节 “新满洲”编设的消极影响
一、兵丁锐减
二、军力下降
三、生育率下降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光;赫哲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彦臣;清代“国语骑射”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彦震;清代中期索伦部与满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小姣;朝鲜族萨满教巫舞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梁珉珉;《珲春乡土志》之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3 李志远;清代呼伦贝尔地区中俄边境若干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924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892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