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之际的厌汉与思汉
发布时间:2021-01-04 16:47
两汉之际是一个社会急剧变革和转折的时代,也是各种社会思潮急剧碰撞整合的时期,更是一个人心思变、动荡不安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厌汉与思汉舆论成为两汉之际王朝更替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分水岭。面对西汉末年严重的社会危机,各社会阶层分别以自身独有的方式,并利用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思潮来表达对现状的不满和改造现实社会的渴望心态以及对纯粹王道的追求。在厌汉的舆论造作之下,最终促成王莽代汉自立。而新莽改制的失败,又引发了社会各阶层以复兴刘氏的思汉舆论,以新政向汉政的理性回归又成为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焦点。其最终结果是东汉王朝的建立。以厌汉和思汉为代表的社会舆论导向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的追求,而社会各阶层在两汉之际的王朝更替中的不同心态、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是其政治、经济利益在社会意识领域的反映,客观上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篇
一、西汉末年的社会政治危机是厌汉舆论产生的根源
二、西汉末年的社会心理因素和社会风气是推动厌汉舆论的重要因素
(一) 西汉末年的社会心理因素
(二) 西汉末年的社会风气
(三) 西汉末年的社会心理因素和社会风气推动着厌汉舆论的发展
三、各种思想政治理论学说推动着厌汉舆论发展
(一) 五德终始说对厌汉舆论的推动
(二) 阴阳灾异学说对厌汉舆论的推动
(三) 谶纬学说对厌汉舆论的推动
四、厌汉舆论是汉政向新政的转化的理想招牌
(一) 儒士阶层的形成与"文吏"之争
(二) 儒士阶层对汉政的不满是推动厌汉舆论发展的内在动因
(三) 汉政向新政的转化是厌汉舆论的内在要求
五、厌汉舆论的影响和转化
下篇
一、严刑峻法、天灾人祸是人心思汉的外在动因
二、社会各阶层共同的心理需求推动着思汉舆论的发展
(一) 社会下层心理需求
(二) 刘氏宗族与社会上层的心理需求
(三) 社会各阶层共同的心理需求是思汉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各种思想政治学说是思汉舆论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一) 对五德终始说的改造和再利用
(二) 正统观念的存在和复兴
(三) 谶纬思潮的双重意义和对思汉舆论的推动
四、思汉是对汉政的理性回归和完善的最好注解
(一) 以恢复"汉官威仪"为第一要务
(二) 东京汉政是对西京汉政的充实和完善
(三) 从制度上强化中央权威,确保汉政的有效实施
(四) 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强化皇权汉政的思想
五、思汉舆论的影响及深远意义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儒理念与价值观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之考论篇[J]. 陈启云. 史学集刊. 2006(01)
[2]两汉之际的谶纬论略[J]. 边家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4(04)
[3]两汉之际士人与士风[J]. 王继训. 齐鲁学刊. 2000(05)
[4]两汉之际封建士大夫逃逸之研究[J]. 王继训.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5]试论西汉时期神仙方术及阴阳灾异思想与谶纬的兴起[J]. 潘志峰. 河北学刊. 1998(06)
[6]谶纬及其思想效应[J]. 肖巍. 云梦学刊. 1997(01)
[7]论董仲舒五德终始说的影响及终结[J]. 王保顶. 史学月刊. 1996(02)
[8]两汉之际“人心思汉”思潮评议[J]. 赵毅,王彦辉. 东北师大学报. 1994(06)
本文编号:2957085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篇
一、西汉末年的社会政治危机是厌汉舆论产生的根源
二、西汉末年的社会心理因素和社会风气是推动厌汉舆论的重要因素
(一) 西汉末年的社会心理因素
(二) 西汉末年的社会风气
(三) 西汉末年的社会心理因素和社会风气推动着厌汉舆论的发展
三、各种思想政治理论学说推动着厌汉舆论发展
(一) 五德终始说对厌汉舆论的推动
(二) 阴阳灾异学说对厌汉舆论的推动
(三) 谶纬学说对厌汉舆论的推动
四、厌汉舆论是汉政向新政的转化的理想招牌
(一) 儒士阶层的形成与"文吏"之争
(二) 儒士阶层对汉政的不满是推动厌汉舆论发展的内在动因
(三) 汉政向新政的转化是厌汉舆论的内在要求
五、厌汉舆论的影响和转化
下篇
一、严刑峻法、天灾人祸是人心思汉的外在动因
二、社会各阶层共同的心理需求推动着思汉舆论的发展
(一) 社会下层心理需求
(二) 刘氏宗族与社会上层的心理需求
(三) 社会各阶层共同的心理需求是思汉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各种思想政治学说是思汉舆论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一) 对五德终始说的改造和再利用
(二) 正统观念的存在和复兴
(三) 谶纬思潮的双重意义和对思汉舆论的推动
四、思汉是对汉政的理性回归和完善的最好注解
(一) 以恢复"汉官威仪"为第一要务
(二) 东京汉政是对西京汉政的充实和完善
(三) 从制度上强化中央权威,确保汉政的有效实施
(四) 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强化皇权汉政的思想
五、思汉舆论的影响及深远意义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儒理念与价值观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之考论篇[J]. 陈启云. 史学集刊. 2006(01)
[2]两汉之际的谶纬论略[J]. 边家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4(04)
[3]两汉之际士人与士风[J]. 王继训. 齐鲁学刊. 2000(05)
[4]两汉之际封建士大夫逃逸之研究[J]. 王继训.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5]试论西汉时期神仙方术及阴阳灾异思想与谶纬的兴起[J]. 潘志峰. 河北学刊. 1998(06)
[6]谶纬及其思想效应[J]. 肖巍. 云梦学刊. 1997(01)
[7]论董仲舒五德终始说的影响及终结[J]. 王保顶. 史学月刊. 1996(02)
[8]两汉之际“人心思汉”思潮评议[J]. 赵毅,王彦辉. 东北师大学报. 1994(06)
本文编号:29570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957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