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游戏与社会生活 ——以与动物相关游戏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1-01-14 22:17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绚烂的时代之一,政治经济的发展也为唐代游戏的盛行奠定了良好基础,其中与动物相关的游戏展现了当时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更体现了其对唐人的生活造成的深远影响。童稚时,唐人骑竹马、放纸鸢、养宠物、捕蝶钓鱼,每每游戏都是对大自然中动物与人关系的认知。游戏的群体性同样使得儿童在与游戏玩伴的接触中,完成社会人际关系启蒙教育。爱崇拜与善模仿的天性,使得儿童在如斗鸡与马球之戏中养成侠气的性格。唐代皇帝对斗鸡与打马球等游戏的热衷,也为与动物相关的游戏的娱乐性加入了政治色彩。因善斗鸡而入仕的贾昌,因咏鸡诗而升迁的杜淹,因善击鞠而升迁的周宝,由击鞠赛而决定升迁的机会等,与动物相关的游戏在唐人仕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如此,游戏中因购买斗鸡、赌博,建设球场等引起了奢靡之风,“斗鸡走马胜读书”对时人价值观产生震动;游戏过程对人的健康乃至生命造成的伤害,马球场的仇杀与谋杀等,这些皆导致游戏中充斥着隐忧与伤害。与动物相关的游戏同样承载了人的记忆与信仰。龙舟竞渡中蕴含着图腾崇拜与祭祀功能,竹马游戏中承载着童年记忆符号与政治赞誉象征,宗教场所设立动物戏场、举办庙会,则推动了宗教的俗化与传播,游戏的文化属...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唐代游戏与社会生活 ——以与动物相关游戏为中心


-1唐·《弈棋仕女图》画里表现的是两个贵族儿童形象,他们正与小狗嬉戏,画面左侧的儿童,

儿童,墓石,小狗,《全唐诗》


图 1-3-2 唐·韦顼墓石刻画类,小猫也是儿童的好伙伴。路德延《小儿诗》中金旋系,猫子彩丝牵。”①儿童用彩色的丝带牵引着白猫,自南逾屋而来,有丱角小童衣紫,逐之,猫有一个儿童追逐白猫,白猫遁走的记载。式动物都充满了好奇,也利用各种办法接近它们,低控射蝇弦”③,描绘的是儿童布网捉鸽子,弹弓射砌边。”④展现的是儿童抬头看喜鹊飞过,趴在地上听树捉鸣蝉。”⑤捕蝴蝶,捉鸣蝉,为了实现这些,儿童《全唐诗》卷七一九,8256 页。平广记》卷第一百五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1123 页。《全唐诗》卷七一九,8256 页。

章怀太子,马球,壁画,韩非子


第二章 入仕与升迁:游戏与唐人的仕途之路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①在韩非子看来,一旦君,无疑容易使自己在君臣关系的博弈当中处于下风会为一己私利,利用各种方式逢迎君王,这个时候,缺失了神秘感的王权,会使君王决策缺乏理性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唐代铜镜中动物纹样的图像学研究[J]. 李世葵,陈琛.  设计. 2018(01)
[2]简析唐代保护动物文书[J]. 姚玉婷,赵彦龙.  兰台世界. 2017(18)
[3]唐代儿童竹马游戏及其文化内涵[J]. 王永平,刘冬梅.  唐史论丛. 2010(00)
[4]论唐代多元化女子体育[J]. 薛廷利,李金梅.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04)
[5]论唐代女子体育多元化兴起及开发唐代女子体育资源之现实意义[J]. 李金梅,薛廷利.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03)
[6]试论唐代的侵权民事责任以唐律动物致害责任为典型[J]. 徐静莉.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7]民俗视角下的唐代诗歌[J]. 刘果.  求索. 2006(02)
[8]唐代宫中的竞渡游戏——以王建宫词为中心[J]. 贺忠.  兰州学刊. 2005(06)
[9]端午龙舟竞渡民俗的文化选择[J]. 赵东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3)
[10]对我国古代马球起源分析[J]. 李秀梅,章莺.  体育文史. 2001(04)

博士论文
[1]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D]. 谢纳.辽宁大学 2008
[2]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D]. 朱红.复旦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唐宋动物灵异观念研究[D]. 何莉莉.河北大学 2017
[2]唐宋动物赋研究[D]. 赵骥.山东大学 2017
[3]宠物与唐代社会生活[D]. 李星星.安徽大学 2017
[4]唐代渔业动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 夏方胜.西南大学 2016
[5]唐代百戏研究[D]. 张裕涵.山西师范大学 2015
[6]唐代体育游艺诗初探[D]. 李钰.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
[7]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的动物画研究[D]. 牛玲.兰州大学 2009
[8]唐代宫廷妇女娱乐生活研究[D]. 汤谷香.首都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776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9776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5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