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苏州村落的景观要素及其变迁

发布时间:2021-01-15 10:50
  农民聚村而居,从而形成了村落。村落问题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将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深入发掘苏州村落的历史资料,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建筑学、社会学、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分析明清时期苏州村落和村落群景观的基本要素,如村落自然景观、村落布局、村落民居、村落产业景观和村落文化景观等方面的景观特征及其历史演变问题,以揭示江南传统社会“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和村镇聚落景观的变化脉络,并重点探讨江南村落市镇化(即城市化)的历史规律。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明清苏州村落的景观要素及其变迁


一:明湾古村青石板路

祠堂,苏州,民居


刻内容多示以吉祥,技术相当精湛,堪称艺术佳品。墙上还嵌有吉祥图案的花窗。这种有层次的空间,既便于凭眺,又起到避外隐内的作用。图2·13图2一14这里要特别提到苏州村落(群)中的一种公共建筑景观—祠堂,祠堂是体现血缘、宗族,凝聚家族物质与精神力量的一种特殊的人造景观。古村落中的祠堂大致分为三种:家祠、支祠和宗祠。由于长期盛行聚族而居之风,因此,作为宗族社会象征的宗祠,成为村落的核心建筑,一切其它建筑都以此为重心而布局,宗祠建筑景观成为礼制空间的核心体,其他建筑景观为围合体,核心体与围合体的关系是社会伦理与家族秩序的象征。几乎所有的中国古村落都遵循这一精神空间的组合原则,,苏州村落(群)亦然。苏州村落(群)商业性民居的样式大致可以分为下店上宅式民居和前店后宅式民居。苏州村落(群)非商业性民居视平原区和山区有所不同。平原型农家宅院主要有二开间民居、三开间民居、四开间民居等,开间的多与少一般取决于农户人丁的多少,例如一对夫妇加一个孩子则多为二开间民居。需要说明的是,等孩子长大了如果房间不够使用

城镇分布,府城,城镇分布


一府城西南13里、新郭镇—府城西南巧里、横金镇—府城西南30里、木读镇—府城西南30里、光福镇—府城西南50里、社下镇—府城西南no里、黄棣市—府城东北40里、相城市—府城东北40里、王墓市—府城东20里(又名五墓市)、尹山市—府城东南20里、甫里镇—府城东40里(又名角直镇)、陈墓镇—府城东南55里、许市镇—府城西北25里(又名浒墅镇)。’清代中期新增加的市镇:枫桥市—间门外西7里、唐浦镇—府城东22里、陆墓镇—府城北80里、金墅镇—府城西北40里、望亭镇—府城西北45里、鑫口镇—府城北18里、唯亭镇—府城东35里、周庄镇—府城东南70里、章练塘镇—府城东80里、新郭镇—府城西南巧里、韩镇—府城郊南二十六都、徐庄镇一一府城郊上十七都。2阳一1干太翻月医恨.分项加图3一:太湖地区城镇分布图3,其中甫里系长洲与昆山两县合治。2其中章练塘镇系长洲、吴江、青浦三县合治.3马湘云等著:《太湖地区乡村地理》,第101页,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下)[J]. 李伯重.  清史研究. 2002(02)
[2]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中)[J]. 李伯重.  清史研究. 2002(01)
[3]论中国古代的村落规划思想[J]. 刘沛林.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8(01)
[4]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J]. 傅衣凌.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8(03)
[5]江南地区小城镇形成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J]. 宋家泰,庄林德.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1990 (04)
[6]明清时期苏州市镇的发展特点[J]. 范金民.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1990 (04)



本文编号:29787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9787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b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