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期社学不盛的地域性考察——以南直隶江阴县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1-01-17 20:15
明代嘉靖年间,江阴《县志》纂修者注意到,具有官方背景的基层教育机构——社学发展薄弱,因而怀疑本地文教不振。实际上,明代科举社会中,以教化为主要功能的社学已不能成为社会蒙学教育的主流,而江阴地区在宋元时期形成的良好蒙学教育体系,又进一步限制了其发展。明中期江南经济状况的变化,导致社学寄存基础的里甲制被破坏和以基层民众为主体的社学生源因贫困日益流失,加速了江阴社学的衰败。江阴社学只能在部分有识官员的支持下短期复兴。江阴社学的兴衰是明代江南地区社学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窥见江南地区社学呈现出"短兴长废"的发展态势。
【文章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35(04)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 “教弛不振”:明代江阴社学不盛问题的提出
二、 “政随人兴”:明代江阴社学发展中的官员主导及其特色
三、 “导民善俗”:社学功能定位及其与科举之关联
(一) 江阴社学的功能定位
(二) 社学与科举的联系
四、 “好事难成”:社会环境牵制下的江阴社学
(一) 私学对社学的冲击
(二) 社学寄存基础的里甲制遭破坏
(三) 基层民众的贫困化加速社学衰败
五、 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代的社学与国家》评介[J]. 张祥明.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12(01)
[2]明代“社学”之社会属性辨析——兼及“乡村教化”与社会软性控制[J]. 赵毅,刘晓东.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3]明代乡村地域单位的主要类型及其作用考述[J]. 夏维中,崔秀红. 江苏社会科学. 2002(05)
[4]元、明、清三代的社学考略[J]. 吕达.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03)
本文编号:2983528
【文章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35(04)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 “教弛不振”:明代江阴社学不盛问题的提出
二、 “政随人兴”:明代江阴社学发展中的官员主导及其特色
三、 “导民善俗”:社学功能定位及其与科举之关联
(一) 江阴社学的功能定位
(二) 社学与科举的联系
四、 “好事难成”:社会环境牵制下的江阴社学
(一) 私学对社学的冲击
(二) 社学寄存基础的里甲制遭破坏
(三) 基层民众的贫困化加速社学衰败
五、 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代的社学与国家》评介[J]. 张祥明.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12(01)
[2]明代“社学”之社会属性辨析——兼及“乡村教化”与社会软性控制[J]. 赵毅,刘晓东.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3]明代乡村地域单位的主要类型及其作用考述[J]. 夏维中,崔秀红. 江苏社会科学. 2002(05)
[4]元、明、清三代的社学考略[J]. 吕达.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03)
本文编号:29835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983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