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科举世家的聚集与流散—苏州洞泾吴氏家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4 07:04
洞泾吴氏是明清时期苏州著名的文化世族和科举世家,在苏州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与声望。洞泾吴氏家族社会地位的确立主要得益于科场取得的辉煌成就。洞泾吴氏始祖吴璿原本为沈姓,因入嗣舅氏别创一支,世代以读书举业为要务。明清两代洞泾吴氏共有进士8人,举人19人,同时它还是苏州状元家族中少数几个获得双状元(吴廷琛、吴钟骏)的家族。随着洞泾吴氏家族在科途的顺利发展,吴氏家族在上层社会逐渐建立了广泛的姻娅和仕宦交游网络,苏州著名世家如长洲彭氏、大阜潘氏、苏州汪氏、云东韩氏等均与洞泾吴氏互通婚姻。洞泾吴氏作为绵延数百年的世家大族,其人口繁衍的规模与规律亦具有代表性。通过对吴氏家谱人口的量化统计可以发现,洞泾吴氏的育龄男子约30岁,女子约27岁,家族世代间隔为30年左右。寿命结构方面,洞泾吴氏平均寿命男子4246岁,女子4652岁,且各年龄段中高龄人口比例突出。洞泾吴氏生子数量一般在13子左右,家庭规模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且生子多寡与个人社会功名有着密切的关系。就家族世系人口增减而言,洞泾吴氏在清代的人口变化呈现一种低速增长的态势,晚清战...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1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一、明清以来江南家族史研究
二、明清以来江南家族史研究现状反思
三、洞泾吴氏家族相关研究
三 史学理论与方法
四 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明清时期洞泾吴氏家族概况
第一节 洞泾吴氏的世系源流
一、洞泾吴氏姓源
二、洞泾吴氏世系概述
第二节 洞泾吴氏的科举道路
一、科举之路的起步
二、科举之路的发展
三、科举之路的顶峰
四、科举之路的尾声
第三节 明清时期洞泾吴氏的婚姻交游网络
一、望族婚姻圈的构建
二、明清时期洞泾吴氏的交游网络
小结
第二章 明清时期洞泾吴氏人口状况分析
第一节 江南家族人口研究与族谱说明
第二节 洞泾吴氏的育龄与寿命结构
一、育龄与家族世代间隔
二、洞泾吴氏的寿命结构
第三节 洞泾吴氏的子嗣问题
一、明清洞泾吴氏的生子数量
二、多子、绝嗣与社会功名的关系
第四节 洞泾吴氏的人口增长率
一、盛清时期吴氏家族人口的平缓增长
二、晚清灾害、战争等因素对家族人口的抑制
小结
第三章 洞泾吴氏家族组织与家族观念
第一节 族谱编纂与敬宗收族
一、洞泾吴氏族谱编修
二、族谱编纂与儒家伦理
第二节 宗族组织与敦亲睦族
一、祭祀先祖的组织与活动
二、继志义田的设立与管理
第三节 “敬宗收族”的理想与现实
一、“束之高阁”的族谱
二、“形同虚设”的祠堂
三、“笼络人心”的族田
小结
第四章 晚清民国洞泾吴氏的流散与家族观念变化
第一节 吴氏家族流散的社会原因与表现
一、“庚申之难”与吴氏家族的中衰
二、科举停废与吴氏族人的职业选择
第二节 清末民国以来吴氏家族观念的变化
一、清末民国社会舆论中的家族社会
二、新文化运动以来洞泾吴氏家族观念的淡化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洞泾吴氏十七世吴宗锡先生口述史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统与现代之间:苏南宗族的近代化与上海[J]. 叶舟. 史林. 2016(03)
[2]清末法制习惯调查再探讨[J]. 邱志红. 广东社会科学. 2015(05)
[3]曲学大师吴瞿安[J]. 沈慧瑛. 苏州杂志. 2015(01)
[4]清代宗族义庄的发展——以苏南地区为考察中心[J]. 李学如,陈勇.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14(01)
[5]近代苏南族田分布研究——以上海县、吴县和高淳县为核心[J]. 王志龙.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11(02)
[6]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宗族与城市:以清代常州为中心[J]. 叶舟. 史林. 2010(03)
[7]16至20世纪中叶民间文献中有关家族婚姻状况的研究——对江南洞庭席氏家族的考察[J]. 马学强. 史林. 2006(05)
[8]清代男女生育行为的考察[J]. 郭松义. 中国史研究. 2006(02)
[9]清代上海郁氏家族的变化及与地方之关系[J]. 饶玲一. 史林. 2005(02)
[10]清代徽苏两地的家族迁徙与文化互动——以苏州大阜潘氏为例[J]. 徐茂明. 史林. 2004(02)
博士论文
[1]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纂修研究[D]. 于海燕.扬州大学 2016
[2]长洲文氏家族文学研究[D]. 杨昇.苏州大学 2011
[3]晚清常州宗族与社会事业[D]. 仲兆宏.苏州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晚明至清苏州文氏家族研究[D]. 俞斌.华东师范大学 2016
[2]清季一个中下层地方官员的工作和家庭生活[D]. 徐鹏.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唐文治家族研究(1841-1954)[D]. 吕成冬.华东师范大学 2010
[4]从江南科举世家到近代科技名门[D]. 张建华.苏州大学 2009
[5]近代苏南族田研究[D]. 张少筠.南京师范大学 2008
[6]清末民初嘉兴地区望族的家族教育研究[D]. 陈虹.浙江大学 2007
[7]吴趋汪氏家族与近代苏州社会[D]. 陈加林.上海师范大学 2006
[8]清代苏州科举世家研究[D]. 胡艳杰.苏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33316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1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一、明清以来江南家族史研究
二、明清以来江南家族史研究现状反思
三、洞泾吴氏家族相关研究
三 史学理论与方法
四 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明清时期洞泾吴氏家族概况
第一节 洞泾吴氏的世系源流
一、洞泾吴氏姓源
二、洞泾吴氏世系概述
第二节 洞泾吴氏的科举道路
一、科举之路的起步
二、科举之路的发展
三、科举之路的顶峰
四、科举之路的尾声
第三节 明清时期洞泾吴氏的婚姻交游网络
一、望族婚姻圈的构建
二、明清时期洞泾吴氏的交游网络
小结
第二章 明清时期洞泾吴氏人口状况分析
第一节 江南家族人口研究与族谱说明
第二节 洞泾吴氏的育龄与寿命结构
一、育龄与家族世代间隔
二、洞泾吴氏的寿命结构
第三节 洞泾吴氏的子嗣问题
一、明清洞泾吴氏的生子数量
二、多子、绝嗣与社会功名的关系
第四节 洞泾吴氏的人口增长率
一、盛清时期吴氏家族人口的平缓增长
二、晚清灾害、战争等因素对家族人口的抑制
小结
第三章 洞泾吴氏家族组织与家族观念
第一节 族谱编纂与敬宗收族
一、洞泾吴氏族谱编修
二、族谱编纂与儒家伦理
第二节 宗族组织与敦亲睦族
一、祭祀先祖的组织与活动
二、继志义田的设立与管理
第三节 “敬宗收族”的理想与现实
一、“束之高阁”的族谱
二、“形同虚设”的祠堂
三、“笼络人心”的族田
小结
第四章 晚清民国洞泾吴氏的流散与家族观念变化
第一节 吴氏家族流散的社会原因与表现
一、“庚申之难”与吴氏家族的中衰
二、科举停废与吴氏族人的职业选择
第二节 清末民国以来吴氏家族观念的变化
一、清末民国社会舆论中的家族社会
二、新文化运动以来洞泾吴氏家族观念的淡化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洞泾吴氏十七世吴宗锡先生口述史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统与现代之间:苏南宗族的近代化与上海[J]. 叶舟. 史林. 2016(03)
[2]清末法制习惯调查再探讨[J]. 邱志红. 广东社会科学. 2015(05)
[3]曲学大师吴瞿安[J]. 沈慧瑛. 苏州杂志. 2015(01)
[4]清代宗族义庄的发展——以苏南地区为考察中心[J]. 李学如,陈勇.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14(01)
[5]近代苏南族田分布研究——以上海县、吴县和高淳县为核心[J]. 王志龙.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11(02)
[6]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宗族与城市:以清代常州为中心[J]. 叶舟. 史林. 2010(03)
[7]16至20世纪中叶民间文献中有关家族婚姻状况的研究——对江南洞庭席氏家族的考察[J]. 马学强. 史林. 2006(05)
[8]清代男女生育行为的考察[J]. 郭松义. 中国史研究. 2006(02)
[9]清代上海郁氏家族的变化及与地方之关系[J]. 饶玲一. 史林. 2005(02)
[10]清代徽苏两地的家族迁徙与文化互动——以苏州大阜潘氏为例[J]. 徐茂明. 史林. 2004(02)
博士论文
[1]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纂修研究[D]. 于海燕.扬州大学 2016
[2]长洲文氏家族文学研究[D]. 杨昇.苏州大学 2011
[3]晚清常州宗族与社会事业[D]. 仲兆宏.苏州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晚明至清苏州文氏家族研究[D]. 俞斌.华东师范大学 2016
[2]清季一个中下层地方官员的工作和家庭生活[D]. 徐鹏.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唐文治家族研究(1841-1954)[D]. 吕成冬.华东师范大学 2010
[4]从江南科举世家到近代科技名门[D]. 张建华.苏州大学 2009
[5]近代苏南族田研究[D]. 张少筠.南京师范大学 2008
[6]清末民初嘉兴地区望族的家族教育研究[D]. 陈虹.浙江大学 2007
[7]吴趋汪氏家族与近代苏州社会[D]. 陈加林.上海师范大学 2006
[8]清代苏州科举世家研究[D]. 胡艳杰.苏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333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033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