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人间、曼陀罗与我圣朝:18世纪五台山的多重空间想象和身份表达

发布时间:2021-05-06 19:36
  18世纪,五台山逐步发展为一个跨区域、多文明的神圣中心,吸引着来自我国的汉地、蒙古、藏区以及印度、日本、朝鲜等地的朝圣者。此间,大量不同版本、不同语言的五台山山志以及朝圣指南频出,包括僧侣编写的汉文、藏文和蒙古文等朝圣指南以及清廷主导编写的钦定山志。本文通过比较关于五台山的四个汉藏文本,分析这四个文本中的汉传佛教叙事、藏传佛教叙事和皇权叙事,探讨不同叙事呈现出的不同文明体系对于空间和地景、民族和国家、世俗和神圣等概念的想象和表述,进而以"文明"的视角拓展对知识生产、神圣空间和国家建构之间关系的理论探讨。文章解绑了语言、民族、文化、国家等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将帝国作为一种跨地域多文明体系的国家形式,指出帝国的扩张过程并不是帝国中心不断推进、"文明化"作为文化和自然的边陲的过程,而是多文明体系互动交融,不断参与帝国的文化和自然的建构的过程。 

【文章来源】:社会. 2019,39(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38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在国族与世界之间:莫斯对文明与文明研究的构想[J]. 王铭铭.  社会. 2018(04)
[2]清朝对“非汉世界”的“大中华”表达——从《大义觉迷录》到《清帝逊位诏书》[J]. 韩东育.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4(04)
[3]清代刻书家龙万育生平考述[J]. 颜世明,高健.  理论月刊. 2014(11)
[4]《贤者喜宴——噶玛噶仓》译注(七)[J]. 巴卧·祖拉陈瓦,周润年,张屹.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5]清初甘丹颇章政权的性质和地位问题再探[J]. 罗布.  中国藏学. 2011(01)
[6]清代五台山:一个历史人类学的观察[J]. 陈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7]藏传佛教格鲁派金刚法舞研究——以拉卜楞寺正月法舞为例[J]. 才让.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8]阿尼玛卿山神形象及其象征意义[J]. 才贝.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9]关于《清凉山新志》及其相关著述——罗卜桑丹津《黄金史》研究系列论文之一[J]. 白·特木尔巴根.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10]清代驻京喇嘛制度的形成与沿革[J]. 陈晓敏.  满族研究. 2007(04)

博士论文
[1]域拉奚达与隆雪措哇:藏传山神信仰与地域社会研究[D]. 英加布.兰州大学 2013
[2]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研究[D]. 孙林.四川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清代北京藏传佛教寺院研究[D]. 马佳.西北民族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725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1725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6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