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义役看明代江南重役地区的应役实态——以苏州府模式为例
发布时间:2021-09-08 19:07
认识明代基层役户的应役实态是理解国家赋役派征体制的重要内容。作为明代江南财赋的调征重地,苏州府役重役困现象的出现与国家的财政集权设计和江南赋役政策密切相关,是明代江南徭役问题的典例。宣德以来,为疏解差役压力,重建宋元义役之法,苏州府形成国家排役之外的又一应役模式。根据推行主体的差异,苏州义役分为官置和民置两种,前者依托国家政权强制推行;后者则是当地富民出于保富目的的自办之举。在地方财权不敷事权责任的明代财政体制下,民置义役的兴起凸显出富民群体在国家赋役征收和基层治理中的重要角色。因此通过对苏州府役户的应役实态考察,可以为回答明代江南的长期役困事实和地方派役长期维续的矛盾提供一种合理解释。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9,(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明代两税分配与苏州重役区的形成
(一) 高额起运与役重的关系
(二) 低额存留与役重的关系
三、明代前期苏州府官置义役的推行和赋税化
(一) 料办负担与义役的出现
(二) 周忱平米法改革与义役的推行关系
(三) “耗羡归公”与官置义役的赋税化
四、官民并举:明代后期苏州府县义役的再构
(一) 官置义役的再现与局限
(二) 义役推行背后的富民士绅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代前中期北运白粮重役佥征流变[J]. 田雨. 社会科学辑刊. 2017(04)
[2]明清江南官布之征解[J]. 范金民.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3]宋元明清“富民社会”说论要[J]. 林文勋. 求是学刊. 2015(02)
[4]明代上供物料的增长趋势与办纳方式的变迁——以浙江为中心[J]. 赵毅,丁亮.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5(01)
[5]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J]. 林文勋,杨瑞璟. 思想战线. 2014(06)
[6]从“纳粮当差”到“完纳钱粮”——明清王朝国家转型之一大关键[J]. 刘志伟. 史学月刊. 2014(07)
[7]明代“重役”体制的形成——以白粮解运为例[J]. 胡铁球. 社会科学. 2012(06)
[8]贡赋、市场与物质生活——试论十八世纪美洲白银输入与中国社会变迁之关系[J]. 陈春声,刘志伟.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9]南宋义役田的产权分析[J]. 刘云,刁培俊. 史学月刊. 2009(04)
[10]南宋义役的利弊:以社团为角度的考察[J]. 周扬波.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博士论文
[1]明代内库与财政体制变迁研究[D]. 李园.武汉大学 2017
[2]明清浙江赋役里甲制度研究[D]. 侯鹏.华东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91323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9,(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明代两税分配与苏州重役区的形成
(一) 高额起运与役重的关系
(二) 低额存留与役重的关系
三、明代前期苏州府官置义役的推行和赋税化
(一) 料办负担与义役的出现
(二) 周忱平米法改革与义役的推行关系
(三) “耗羡归公”与官置义役的赋税化
四、官民并举:明代后期苏州府县义役的再构
(一) 官置义役的再现与局限
(二) 义役推行背后的富民士绅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代前中期北运白粮重役佥征流变[J]. 田雨. 社会科学辑刊. 2017(04)
[2]明清江南官布之征解[J]. 范金民.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3]宋元明清“富民社会”说论要[J]. 林文勋. 求是学刊. 2015(02)
[4]明代上供物料的增长趋势与办纳方式的变迁——以浙江为中心[J]. 赵毅,丁亮.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5(01)
[5]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J]. 林文勋,杨瑞璟. 思想战线. 2014(06)
[6]从“纳粮当差”到“完纳钱粮”——明清王朝国家转型之一大关键[J]. 刘志伟. 史学月刊. 2014(07)
[7]明代“重役”体制的形成——以白粮解运为例[J]. 胡铁球. 社会科学. 2012(06)
[8]贡赋、市场与物质生活——试论十八世纪美洲白银输入与中国社会变迁之关系[J]. 陈春声,刘志伟.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9]南宋义役田的产权分析[J]. 刘云,刁培俊. 史学月刊. 2009(04)
[10]南宋义役的利弊:以社团为角度的考察[J]. 周扬波.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博士论文
[1]明代内库与财政体制变迁研究[D]. 李园.武汉大学 2017
[2]明清浙江赋役里甲制度研究[D]. 侯鹏.华东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913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391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