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所见避讳资料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6 00:07
避讳之俗,起于周,成于秦汉,盛于唐宋,延至清末。若果未能掌握并了解避讳之情况,阅读古代典籍时之困难倍增;惟若能利用之,则可以解决许多古籍上之疑滞,以致可以辨别古书之真伪及年代。考证避讳字于文献研究具有极大价值。陈垣《史讳举例》云:"秦初避讳,其法尚疏。汉因之,始有同训相代之字。然《史记》《汉书》于诸帝讳,有避有不避。"《汉书》之于汉代帝王名讳,有避有不避,不避之原因众多,大多与《礼记》所言避讳原则关系密切。
【文章来源】: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9,35(03)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汉书》避讳之例
(一) 西汉帝王名讳
1. 汉高祖刘邦 (“邦”22次、“国”3249次)
2. 惠帝刘盈 (“盈”87次、“满”139次;“楹”4次、“柱”65次)
3. 高后吕雉 (“雉”35次、“野鸡”4次)
4. 汉文帝刘恒 (“恒”37次、“常”904次)
5. 汉景帝刘启 (“启”17次、“开”232次)
6. 汉武帝刘彻 (“彻”23次、“通”801次)
7. 汉昭帝刘弗陵 (“弗”197次、“不”10915次;“茀”10次、“孛”69次)
8. 汉宣帝刘询 (“询”3次、“谋”552次)
(二) 东汉帝王名讳
1. 汉光武帝刘秀 (“秀”7次、“茂”156次)
2. 赵王良
3. 汉明帝刘庄 (“庄”36次、“严”234次)
(三) 后世帝王名讳
1. 晋宣帝司马懿
2. 晋文帝司马昭
3. 隋武元皇帝杨忠
(四) 其他避讳情况
三、《汉书》不讳之例
(一) 嫌名不讳
(二) 二名不偏讳
(三) 已祧不讳
(四) 临文不讳
(五) 《诗》《书》不讳
(六) 内讳不出门
(七) 其他不讳之例
四、结语
本文编号:3497778
【文章来源】: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9,35(03)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汉书》避讳之例
(一) 西汉帝王名讳
1. 汉高祖刘邦 (“邦”22次、“国”3249次)
2. 惠帝刘盈 (“盈”87次、“满”139次;“楹”4次、“柱”65次)
3. 高后吕雉 (“雉”35次、“野鸡”4次)
4. 汉文帝刘恒 (“恒”37次、“常”904次)
5. 汉景帝刘启 (“启”17次、“开”232次)
6. 汉武帝刘彻 (“彻”23次、“通”801次)
7. 汉昭帝刘弗陵 (“弗”197次、“不”10915次;“茀”10次、“孛”69次)
8. 汉宣帝刘询 (“询”3次、“谋”552次)
(二) 东汉帝王名讳
1. 汉光武帝刘秀 (“秀”7次、“茂”156次)
2. 赵王良
3. 汉明帝刘庄 (“庄”36次、“严”234次)
(三) 后世帝王名讳
1. 晋宣帝司马懿
2. 晋文帝司马昭
3. 隋武元皇帝杨忠
(四) 其他避讳情况
三、《汉书》不讳之例
(一) 嫌名不讳
(二) 二名不偏讳
(三) 已祧不讳
(四) 临文不讳
(五) 《诗》《书》不讳
(六) 内讳不出门
(七) 其他不讳之例
四、结语
本文编号:34977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497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