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后期陕西捐修城工研究——基于档案的考察

发布时间:2022-01-07 15:52
  城池建设与维修是封建时代保障区域社会安全、延续和改善城市景观的主要工程措施。清顺治至乾隆时期,陕西以公帑修城为主,而在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官民捐修成为城垣维修的重要途径。基于大量清代奏折、咨文、题本、移会等档案,结合方志、碑刻等文献,通过对清中后期陕西各府州厅县103次捐修城工进行统计,探讨了捐修城工背景、类型、频次、捐额及其区域差异,分析了捐修群体的分工协作关系与城工的重点内容,指出清中后期陕西捐修城工不仅有益于加强城池防御能力、改善城市景观,而且有助于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在促进士绅群体参与公共建设事务、改善匠夫生计、赈灾救民、增加地方学额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9,34(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9 页

【部分图文】:

清中后期陕西捐修城工研究——基于档案的考察


图6清中后期陕西103次捐修城工频次分布示意图资料来源:陕西省底图采自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4.0)宣统三年数据

示意图,历史地理,宣统,陕西


图6清中后期陕西103次捐修城工频次分布示意图资料来源:陕西省底图采自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4.0)宣统三年数据图7清中后期陕西66次捐修城工捐额分布示意图资料来源:陕西省底图采自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4.0)宣统三年数据平军、回民起义军等频频入陕征战,对陕南官民捐资修城影响较大,加之该区域经济发展虽逊色于关中,但在资源开发、农林业发展等方面整体较陕北为优,士绅商民仍能在捐输方面多有贡献。关中地区东西两端的同州府、凤翔府和陕北的延安府、绥德州、榆林府的捐修频次介于6~10次,其间差异虽然较小,但仍能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战乱影响程度、士绅商民财力等方面的差别(后文将结合捐额进行具体分析)。相较之下,鄜州、邠州、商州所辖各城垣捐修频次居于后三位,则与其分别位居渭北黄土高原和秦岭山地的地理区位偏僻、自然条件较差等有关,经济发展滞后,人口总量较少,缺乏拥有雄厚财力的绅商,普通百姓更无力捐输。毋庸置疑,捐修城工的频次是反映区域社会整体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3.捐额的时空差异在捐修频次之外,清中后期陕西各地在捐修额度上也有明显时空差异。经笔者排比统计,在103次捐修城工(涉及55座城垣)中,共有66次(涉及44座城垣)捐额记载明确,为分析其时空特征及差异奠定了基础。综合统计66次捐修城工在不同阶段的捐额分布,列表如下:表3清中后期陕西66次城工捐额对照表序号朝代次数

分布图,道光,分布图


图1嘉庆年间捐修城垣分布图图2道光年间捐修城垣分布图图3咸丰年间捐修城垣分布图图4同治年间捐修城垣分布图图5光绪年间捐修城垣分布图资料来源:陕西省底图采自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4.0)宣统三年数据修城产生重要影响,但在不同时段所起的作用有着显著差异。就分布而论,对清中后期陕西省103次捐修城工以府州为单元进行分区统计,依次是西安府28次、汉中府13次、兴安府12次、凤翔府10次、延安府9次、同州府7次、绥德州7次、榆林府6次、鄜州5次、邠州4次、商州2次。其间差异如图6所示。在诸如城工等区域公共工程建设方面,清人有“兴修造于殷富之地易,而兴修造于瘠苦之区难”①的总结,指出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民众财力等对大型工程的开展具有差异化影响,但这一认识忽略了兵火战乱的驱动因素。西安府捐修城工频次居于首位,远高于其他府州,这与其作为陕西下辖州县最多、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文化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紧密相关。同时西安府位处关中中部,深受同治陕西回民起义等战乱影响,官民捐修城垣的积极性颇为显著。陕南的汉中府、兴安府所辖各厅县地处“万山之中”,与四川、湖北、甘肃相连,嘉庆至光绪年间周边省区太·941·①胡元煐:《重修蓝田县城碑记》,光绪《蓝田县志·蓝田县文征录》卷1,光绪元年刊本。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代筑城规模研究[J]. 贾亭立.  城市规划. 2017(12)
[2]明代城市砖石城墙修筑的时空过程[J]. 薛樵风.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3]城市防御视角下的明代山西地方城池营建探析[J]. 周小棣,沈旸,相睿.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6)
[4]乾隆时期云南之城垣修筑[J]. 马亚辉.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2(02)
[5]利益与安全:明代江南的筑城与修城活动[J]. 黄敬斌.  史林. 2011(03)
[6]略论明清时期的修城经费——以湖北为中心[J]. 徐斌.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1)



本文编号:3574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574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9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