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派往边疆民族地区的吊册类使者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1 05:16

  本文关键词:唐朝派往边疆民族地区的吊册类使者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唐代 吊祭使 册立使 吊祭册立使 品级


【摘要】: 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空前繁荣强盛的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同时也是中原王朝与周边各族进行友好交往的活跃期。唐朝与周边各族互派各种使者进行交往与沟通,主要包括吊祭使、册封使、告哀使、安抚使、和亲使等。其中,唐朝派往边疆民族地区的吊祭使、册立使这一类使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吊册类使者来了解:吊册类使者的渊源、职责、人选,以及其对于维护和发展唐朝与周边各族关系的作用等问题。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包括绪论、主体部分的三章和结论。其中绪论部分介绍了我国近十几年来学术界对于唐朝与周边各族使者往来问题的研究状况和研究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一章主要是对吊册类使者的渊源、职责,及其地位变化等问题进行论述。唐朝的吊册类使者是在汉朝和隋朝的同类使者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其在唐前期属于临时性的差遣官,直到唐后期才逐渐形成了固定成型的使职。 第二章主要分析吊册类使者的选派和本官的特点,以及唐后期吊册类使者多以本官加宪衔出使的原因等问题。唐朝政府往往会选任那些家世背景深厚、具备可靠的政治素养,以及有外交才能的官员充使。本文通过对使者本官的品级和职掌的统计分析之后,发现吊册类使者的本官品级主要集中在从三品到从五品上这段官阶。另外,吊册类使者出使的表现,不仅直接影响着双边关系的发展,同时又决定着使者归朝后的政治前途。一般来讲,使者出使能够不辱君命,返朝后就会得到升迁,反之,就会受到贬谪。值得注意的是,吊册类使者的选派有时还会牵扯到唐代的党争问题。而唐后期吊册类使者多以本官加宪衔出使是唐朝外交管理体制的深刻变化所引发的结果。 第三章主要分析吊册类使者对唐朝与周边民族关系的影响,其主要包括:维护边疆民族与唐朝的臣属关系,了解边疆民族政权的最新动态,以及传播中原文化,促进中原地区与边疆民族的物质文明交流等。
【关键词】:唐代 吊祭使 册立使 吊祭册立使 品级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42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4
  • 一、选题意义10
  • 二、学术史回顾10-13
  • 三、本题的研究方法与创新13-14
  • 第一章 唐朝派往边疆民族地区的吊册类使者概述14-24
  • 第一节 吊册类使者的渊源、职责和出使14-20
  • 一、吊册类使者的渊源14-15
  • 二、吊册类使者的职责15-18
  • 三、吊册类使者的出使18-20
  • (一) 吊册类使者出使所需的册(玺)书18-19
  • (二) 吊册类使者出使所需的符节19
  • (三) 吊册类使者出使所需的经费19-20
  • (四) 吊册类使者出使所收集的信息20
  • 第二节 吊册类使者的地位变化20-24
  • 一、吊册类使者的职官性质变化21-22
  • 二、吊册类使者的建制22-24
  • 第二章 唐朝派往边疆民族地区的吊册类使者的选派24-51
  • 第一节 吊册类使者的人选24-30
  • 一、选任吊册类使者的家世背景和政治素养24-26
  • (一) 吊册类使者的家世背景24-25
  • (二) 吊册类使者的政治素养25-26
  • 二、选任吊册类使者的才能要求26-28
  • (一) 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26-27
  • (二) 具有相当的口辩能力27-28
  • (三) 熟悉唐朝周边民族事务28
  • 三、吊册类使者选派的其他因素28-30
  • 第二节 吊册类使者的本官分析30-47
  • 一、吊册类使者的本官官职分析38-42
  • 二、吊册类使者本官的品级分析42-46
  • 三、唐后期吊册类使者多以本官加宪衔出使原因探讨46-47
  • 第三节 吊册类使者归朝后的仕途问题47-51
  • 一、不辱使命返朝后获得提升48-49
  • 二、有辱使命返朝后被降职49-51
  • 第三章 唐朝派往边疆民族地区的吊册类使者的影响51-58
  • 一、维护唐朝与边疆民族政权之间的臣属关系52-53
  • 二、维护唐朝边疆地区的稳定53-54
  • 三、了解边疆民族地区的最新动态54-55
  • 四、传播中原文明55-58
  • (一)宣扬中原儒道文明55-56
  • (二)传播中原物质文明56-58
  • 结论58-60
  • 附表60-83
  • 参考文献83-88
  • 后记88-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金城;;“一字师”和“一字徒”[J];诗刊;1980年02期

2 李久海;王建平;;扬州司徒庙镇清理一座唐代墓葬[J];考古;1985年09期

3 阮卫萍;;广绣《三羊开泰》图[J];紫禁城;1991年01期

4 李晖;宛转萦香骑 飘樦拂画k飑ぉぬ拼按騥臁狈缢卓悸訹J];东南文化;1998年03期

5 张艳云;从敦煌《放妻书》看唐代婚姻中的和离制度[J];敦煌研究;1999年02期

6 旭翁;;形神兼备 呼之欲出——唐代著名人物画家周[J];北京工人;1999年02期

7 介永强;关中唐代行宫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03期

8 平川;唐代的状元并不受重视[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9 傅永聚,马林涛;论唐代的母训文化[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费杰,侯甬坚,刘晓东,安芷生,王苏民;基于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历史文献记录的唐代气候冷暖波动特征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双智;;陕西长武昭仁大殿[A];文物建筑论文集(第2辑)[C];2009年

2 吴力群;;对唐代葡萄镜中佛教文化特色的认识[A];全国第七届民间收藏文化高层(湖北 荆州)论坛文集[C];2007年

3 姬永亮;;唐代误差思想略探[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4 郭声波;;唐代河西九曲羁縻府州及相关问题研究[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5 郭亮;;唐代茶叶的经济功能探析[A];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劲松;;陈崇与东佳书堂关系的再认识——基于谱牒与地方志的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杜永毅;;唐代诗人贺知章故里考——故里在萧山史家桥村[A];公共文化服务与图书馆实践的创新——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邵天杰;赵景波;;泾洛流域唐代洪涝灾害初步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王志鹏;;从敦煌歌辞看唐代敦煌地区禅宗的流传与发展[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彭琼英;;唐代都市娱乐文化与都市文体的发展[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京力;唐代的茶书[N];中华合作时报;2002年

2 记者 石圭平;内蒙古发现唐代古城[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3 尤莉;艺精技绝的唐代瑰宝[N];中国档案报;2002年

4 福文;唐代古堰它山堰风采[N];华东旅游报;2002年

5 金连声;唐代银酒筹器赏析[N];中国商报;2002年

6 言实;唐代的医药机构与“医科大学”[N];中国医药报;2000年

7 李元元;明月坝唐代遗址堪称“第二大唐城”[N];中国文化报;2002年

8 叶世昌;唐代的信用立法[N];国际金融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浩野;关中的驴 唐代的客[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10 赵胜;再现唐代马球[N];中国商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姜玉芳;我诗故我在——杜甫与唐代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3 赵成林;唐赋分体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黄骏;唐代敦煌壁画人物风格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7年

5 沈文凡;排律文献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滕云;唐代落第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罗小红;唐代家礼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锦;唐代幽默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菁;唐代女性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青淼;唐代盐业地理[D];北京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志立;唐代勋官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李谋娜;唐代士兵生活相关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新平;唐代诗体理论的文体学意义[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白茹冰;论唐代牡丹的引种、推广与兴盛[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曲洋;唐代山东士族家庭文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6 侯涛;唐代外交使节略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光杰;唐代家训文献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李伟;唐代连坐制度初探[D];山西大学;2006年

9 赵娟宁;唐代妇女与道教[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飞文;论唐代六言绝句[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5715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5715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2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