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商品经济对秦汉乡村社会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试论商品经济对秦汉乡村社会的影响
【摘要】: 商品经济与秦汉乡村社会变迁问题是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试图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商品经济对秦汉乡村社会的影响。其主要内容包括六大部分:(一)地主制下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二)乡村社会的商品生产状况;(三)乡村地权的转移和劳动力流动;(四)乡村集市的扩展与农民的交易行为;(五)乡村贫富分化与借贷业的发展;(六)乡村社会风气的递变。全文要旨,拟通过具体史实,,阐述商品经济对秦汉乡村社会的影响,综合评价秦汉商品经济及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总结历史经验,提供资治,为现实服务。
【关键词】:秦汉 商品经济 乡村社会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K232
【目录】:
- 中文提要3
- 英文提要3-4
- 前言4-10
- 一、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10-19
- 1 问题的提出与概念的界定10-14
- 2 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关系14-19
- 2.1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之间存在互补作用14-17
- 2.2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之间相互冲撞17-19
- 二、 乡村农业商品化生产日趋明显19-29
- 1 专业农户的商品化生产19-22
- 2 不同层次农户的商品性生产22-26
- 3 农村个体手工业的商品生产26-29
- 三、 乡村地权的转移及劳动力流向29-38
- 1 土地商品化29-34
- 2 劳动力流向及其商品化34-38
- 四、 乡村集市的扩展与农民交易行为增多38-42
- 1 农村集市的扩展38-40
- 2 农民与市场的广泛联系40-42
- 五、 乡村贫富分化与借贷业发展42-50
- 1 农村两极分化42-45
- 2 借贷业的发展45-50
- 六、 乡村社会风气的递变50-60
- 1 民风上的“去本趋末”盛行50-52
- 2 民俗上趋于奢华52-56
- 3 消费观念的变化56-60
- 结语60-61
- 参考资料61-64
- 后记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峰;基督教与中国东南的乡村社会——以近代福建美以美会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邓玉娜;清代河南集镇的发展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孙书文;;回不去的乡村——张继《去城里受苦吧》的寓意分析[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李柏林;;减租减息与淮北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的变迁[J];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02期
5 刘栩;;一个分家析产案例的权力分析——略论乡村权力格局[J];沧桑;2007年04期
6 刘荣臻;;棉业与近代山西乡村社会(1912-1937)[J];山西档案;2009年06期
7 孙少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农村合作运动与传统乡村社会的变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8 陈峥;;民国时期广西乡村民间借贷负债额特点分析[J];河池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王学典;历史研究的民间取向值得倡导──《两汉乡村社会史》简评[J];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03期
10 王先明,尤永斌;略论晚清乡村社会教化体系的历史变迁[J];史学月刊;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幸芬;;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徐阳;司洪昌;;新式学堂的设立和乡村社会的抗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洪治纲;;成长的另一种仪式——评《给马兰姑姑押车》[A];200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3年
4 ;前言[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孙秋云;钟年;;村民自治与乡村社会的基层权力结构——以湖北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为例[A];中国民族学会第七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罗丙能;王科;周德翼;;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必要性:基于农户资金需求和借贷角度的分析[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王先明;;中国近现代乡村史研究及展望[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陈静静;孙信茹;杨星星;胡特;郭建斌;;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云南·视角·案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9 王先明;;晋绥边区的土地关系与社会结构的变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乡村社会变动的个案分析[A];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邓旭峰;;试论乡村知识精英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A];湖北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2006湖北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赵李;咸阳周凌附近发现秦汉壕沟[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2 吴又华;师法秦汉品自高[N];美术报;2001年
3 艳红;秦汉法典体系的演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特约记者 马献伦 通讯员 汪文正;郧县出土罕见秦汉转型墓[N];湖北日报;2008年
5 记者王燕萍;最新出土秦汉文物精品首展香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6 陈松长 岳麓书院;秦代避讳的新材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陶世安;秦汉至元明 考古成果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8 记者 杨世华 特约通讯员 黄猛高;秦汉浩淼大湖牛年再现三水[N];南方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陶世安;秦汉至元明 考古成果丰(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10 徐向明;海关关税始秦汉[N];中国财经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海燕;魏晋南北朝乡村社会及其变迁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2 上官绪智;秦汉军队后勤保障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郝锦花;新旧之间[D];山西大学;2004年
4 苏新留;民国时期水旱灾害与河南乡村社会[D];复旦大学;2003年
5 杨戴云;多元权威冲突与交错[D];西南民族大学;2010年
6 庞天佑;秦汉魏晋南北朝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7 温乐平;秦汉社会消费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谭景玉;宋代乡村行政组织及其运转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罗衍军;革命与秩序[D];浙江大学;2006年
10 李卿;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瑛;试论商品经济对秦汉乡村社会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娜;社会转型:国家与乡村社会的互惠关系[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王亚亚;乡村纠纷化解过程中多元权威的运作逻辑[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苏莉;秦汉纪时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5 马磊;乡村社会中的政治动员[D];浙江大学;2011年
6 戴红宇;教育是教育,我是我[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孙展;秦汉上书制度[D];西北大学;2002年
8 温慧辉;论秦汉妇女的较高地位及其原因[D];河南大学;2002年
9 肖学敏;乡村邻里纠纷中农民的行动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凡镇;秦汉告奸法初探[D];郑州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5837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583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