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官服饰制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清代文官服饰制度研究
【摘要】: 文官既是统治阶级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皇帝维持政权的重要工具。服饰不但具有御寒遮体的基本功能,还体现极强的等级性和礼仪性,是伦理政治的物化形态。因此,通过对文官服饰具体形制的阐述,辨别各品级官员在不同场合身着何色何样服饰之情况,可从一个侧面揭示一个朝代的官僚体系。 清代服饰不仅保留了满族传统的服饰特点,同时也融入了汉族传统服饰的特色。本文选择以清代文官服饰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够丰富清代服饰的研究内容,从而突显清代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史研究上的特殊地位。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缘由,概述相关的研究动态,以及研究方法与思路,并对本文所取之断代进行界定。第一章阐述清代服饰发展变化的原因。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清以前中国历代王朝官服制度的沿革、满族先人服饰制度的奠基、政治制度的需要、经济因素的影响。第二章论述清代文官服饰制度的变迁。通过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这些不同时期对服饰的制定来体现文官服饰的发展变化。第三章从“鲜明的地域性”和“以民族融合为主要趋势”两方面来揭示清代文官服饰的特点。
【关键词】:清代 文官服饰 变迁 特点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49;D691.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8
- 引言8-17
- 一、选题缘由8-9
- 二、研究现状9-14
- 三、研究思路14-15
- 四、清代断限15-17
- 第一章 清代服饰发展变化的原因17-31
- 第一节 清以前中国历代王朝官服制度的历史沿革17-21
- 第二节 满族先人服饰制度的奠基21-23
- 第三节 政治制度的需要23-28
- 第四节 经济因素的影响28-31
- 第二章 清代文官服饰制度的变迁31-53
- 第一节 天命至崇德时期文官服饰制度的初定31-35
- 第二节 顺治时期文官服饰制度的发展35-38
- 一、朝冠35-36
- 二、朝服36-38
- 第三节 康熙、雍正时期文官服饰制度的变迁38-40
- 一、康熙时期文官服饰制度38
- 二、雍正时期文官服饰制度38-40
- 第四节 乾隆时期文官服饰制度的基本定型40-53
- 一、冠帽之制40-44
- 二、朝服之制44-48
- 三、佩饰之制48-53
- 第三章 清代文官服饰的特点53-60
- 第一节 鲜明的地域性53-56
- 第二节 以民族融合为主要趋势56-60
- 结语60-62
- 参考文献62-64
- 附录64-65
- 后记65-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纪新;;藉海扬帆——清代满族文学汉文书写之肇端[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殷晶波;;满族民间文学与满族歌谣研究简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5期
3 昝红宇;;《清代八旗子弟书总目提要》之述评[J];咸宁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佳生;;中国满族通论[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赵志辉;;满族文学纵论[A];满学研究(第一辑)[C];1992年
3 ;《满学研究》第一、二、三辑目录[A];满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4 齐红深;;清代的八旗科举[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首届满学研究优秀成果获奖著作[A];满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6 徐时仪;;略论语言接触与文白转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7 马章全;;略谈我国羊肉文化[A];第四届中国羊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7年
8 邓天红;张丽;;黑龙江满族文化资源保护挖掘与利用[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岚 王沫;关东满族年俗[N];中国文物报;2006年
2 赵书;名家辈出的满族书法绘画[N];中国民族报;2006年
3 董力;身板小价钱高[N];中国商报;2003年
4 王巍邋张杰 记者 马少忠;五常发掘四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N];黑龙江日报;2007年
5 赵志忠;满学与中国传统文化[N];中国民族报;2006年
6 袁庭栋;《再说长江·成都专集》解说词有硬“伤”[N];四川日报;2006年
7 文史伟;林姓溯源[N];闽南日报;2008年
8 朱志美;满文本《三国志演义》[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杨岩泽;继承民族文化精华 保护民间传统文艺[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6年
10 肖亮;扳指成拍市新宠儿[N];民营经济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艳霞;清代满族与东北少数民族语言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曾慧;满族服饰文化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媚;清代文官服饰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高松;清代满族婚姻习俗变迁[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赵海波;清代宁古塔地区社会变迁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宋晓燕;清代宫廷服饰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蒋亚;满汉融合与清初宗室诗歌[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冬梅;乾隆养生思想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7 朱吉吉;清代满族女诗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马颖;清代宫廷萨满祭祀礼仪文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纪芳;《夜谭随录》、《萤窗异草》报恩主题作品的文化阐释[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10 梁慧;《夜谭随录》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841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584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