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迁与两汉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本文关键词:气候变迁与两汉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摘要】: 用历史学的观点来研究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进而探讨气候变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一个较新的领域。 近年来虽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渐多,但由于史料的缘故,这些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两汉之后,而且它们也大多是考察历史时期的气候状况,而对于我国两汉时期气候变迁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则相对较少。另外,这些研究成果也大多是从自然科学(气候学)的角度来加以阐述的,也就是说学者往往只停留在对气候变迁本身的探讨上,而忽视了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从人文历史角度加以研究的学者及其成果并不多见。笔者就是希望从这个角度入手,通过对两汉气候状况的考察,并分析气候对两汉社会的影响,以求能丰富两汉历史研究内容,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加深对两汉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和认识。 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料,较为详尽地分析了两汉时期气候变化的情况,并结合气候变化的情况,探讨了气候变迁对两汉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影响。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两汉时期气候状况的考察”。在这一章笔者首先分析了学术界近几十年来对两汉气候的研究,认为学术界有西汉温暖说和东汉温暖说两种观点。然后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指出两汉气候是逐渐走向寒冷和干旱的,主张西汉波动说和整个东汉寒冷说。 第二部分是“气候变迁对两汉社会发展的影响”。在这一章第一节中笔者认为两汉自然灾害后期比前期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气候的逐渐寒冷化和干旱化。第二节中笔者认为西汉西北地区的开发与当时气候的适宜有关,而农耕线的南移与气候的逐渐寒冷有关,另外气候的变迁也影响了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在第三节中,笔者认为,江南经济的发展与江南气候的变迁有关。在第四节中,笔者指出,气候的演变对两汉王朝的兴衰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1)西汉前期气候的适宜是导致“文景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2)汉武帝末年经济衰退的一个原因是当时气候的逐渐恶化、自然灾害的频繁;(3)气候的逐渐寒冷和干旱、自然灾害的增加和加剧是导致王莽政权覆灭的原因之一;(4)东汉末年气候的严寒和干旱是导致东汉王室倾覆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部分是“气候变迁与两汉人口迁移”。在这一章第一节中,笔者认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与南侵的一个关键性原因是因为气候的逐渐寒冷化和干旱化,导致游牧民族生存环境的恶劣,从而不得不到相对温暖的中原寻求生存之地。而西羌的内迁也是与此有关的。在第二节中,笔者认为,两汉时期中原汉族人口的两次南移也与气候的演变有关。 第四部分是文章的结论,对全文主要观点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并对研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指出研究气候与两汉社会之间关系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而指出研究历史气候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气候变迁 两汉 社会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34
【目录】:
- 内容摘要3-5
- ABSTRACT5-9
- 前言9-12
- (一) 研究的缘起、目的和意义9
- (二) 研究状况9-11
- (三) 创新目标和不足之处11-12
- 一 两汉时期气候状况的考察12-18
- (一) 西汉气候异常波动期13-15
- (二) 东汉相对寒冷期15-16
- (三) 小结16-18
- 二 气候变迁对两汉社会发展的影响18-31
- (一) 气候变迁与两汉自然灾害18-21
- (1) 气候变迁与两汉时期的水灾和旱灾18
- (2) 气候变迁与两汉时期的虫灾18-19
- (3) 气候变迁与两汉时期的雪霜寒冻灾19-20
- (4) 气候变迁与两汉时期的雹灾20-21
- (二) 气候变迁与两汉农业的发展21-24
- (1) 气候适宜阶段两汉西北地区的开发活动21-22
- (2) 气候变迁对两汉农牧线移动的影响22
- (3) 气候变迁对两汉农作物的影响22-24
- (三) 气候变迁对两汉江南经济发展的意义24-26
- (四) 气候变迁与两汉王朝的兴衰26-31
- (1) 气候变迁与“文景之治”、“昭宣中兴”26-27
- (2) 气候的变迁与武帝末年的经济衰退27-28
- (3) 气候变迁与王莽政权的覆没28-29
- (4) 气候变迁与东汉皇室的倾覆29-31
- 三 气候变迁与两汉人口迁移31-37
- (一) 气候变迁与两汉民族移动31-34
- (1) 气候变迁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及南侵31-34
- (2) 气候变迁与西羌的内迁34
- (二) 气候变迁与两汉中原汉族人口的南移34-37
- 结论37-38
- 参考文献38-40
- 后记40-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义;;砖上史诗[J];美术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2 高飞;;汉献帝算昏君吗[J];德州学院学报;2011年S1期
3 吴晔;马亮;;春秋楚国如何应对“旱涝急转”[J];国土资源导刊;2011年07期
4 李春华;;历史不能没有细节——看《方志中国》有感[J];黑龙江史志;2011年14期
5 郑维宽;;论人地互动观念在高校中国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高教论坛;2011年07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嘉俊;吴冠朸;;气候变迁下台洪事件对林边溪泥砂产量之影响[A];第八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永峰;;气候变迁及人类活动对丰满水库流域的影响[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高布锡;;天文气候变迁理论和我国的气候变迁[A];第四届全国日地关系与灾害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1年
4 杨晓华;李文科;;崆峒山气候素描[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象史志研究进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5 徐钦琦;孔昭宸;;青海湖盆地0.35Ma以来的气候变迁及其天文气候学依据[A];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6 吴宜昭;陈永明;黄柏诚;;莫拉克之后-气象灾害防治如何面对气候变迁[A];2009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邓先瑞;;地质时代气候变迁与长江流域古文化的奠基[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8 邵天杰;赵景波;;历史时期黄河中游流域气候变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向树元;喻建新;王国灿;;东昆仑阿拉克湖地区晚全新世风成沙沉积的孢粉记录与气候变迁[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曾雄生;;适应和改造:中国传统农学中的“天人关系”略论[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雷晓虹 实习生 秦健;海峡两岸气候变迁与能源可持续发展论坛第六届年会在我市举行[N];长治日报;2010年
2 时刻;动物粪堆记录气候变迁的历史[N];北京科技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王小梅;雪凝灾害:提升环境友好意识[N];贵州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张群英;服务器市场气候变迁图[N];网络世界;2005年
5 王靓;通往灭绝之路[N];东方早报;2007年
6 刘学;大规模冰川遗迹,为北京气候变迁提供物证[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佩佩;气候变迁影响全球渔业[N];中国渔业报;2009年
8 叶辉;天气真的改变了历史?[N];东方早报;2008年
9 广红;“时钟”见证北京2650年气候变迁[N];工人日报;2007年
10 廖卉 孙巡;解密2200万年大地的冷暖[N];新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德顺;古代气候变迁与汗法沿革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2 李文涛;气候视野下的北朝农业经济与社会[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玉荣;资源冷杉的濒危机制与种群保育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4 苗红;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庆阳农耕文化与区域环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彭晓莉;丽江云杉复合体及其近缘种的谱系地理与物种形成[D];兰州大学;2008年
6 潘卫东;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热稳定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2年
7 刘炳涛;明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南江;气候变迁与两汉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罗开利;鄂尔多斯东南地区150kaB.P.以来CaCO_3旋回与气候变迁的探讨[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力;两汉王朝与羌族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温金梅;关中渭河以南地区全新世的气候变迁[D];长安大学;2009年
5 付彬;旱龙湾沼泽植被演替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俊荆;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中国战争关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7 范志鹏;北朝民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侯瑞;两汉时期的军法[D];吉林大学;2007年
9 谢美婧;北魏洛阳城的营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肖美琴;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第四纪地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本文编号:5848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584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