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政治旅行研究
本文关键词:顾炎武政治旅行研究
【摘要】: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从顾炎武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一生的行迹入手,分析其出游的政治原因以及旅行中的政治抱负,阐释他旅行的思想根源,以此来探析他政治旅行的特点。 中国自古就有旅行风尚,如帝王巡游、使节远游、僧侣释游、士人漫游等等,所有这些旅行都是社会属性和个人属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末清初历史格局的陵谷变迁,更加强化了政治和旅行的联姻,在这一时期,众多明遗民选择了以游为隐的生存方式。顾炎武作为明遗民的典型代表,他的“游”有着特殊意蕴。他的旅行是在明清政权变革过程中,自我理想、政治抱负的实现过程,是个人价值取向再分配的过程。顾炎武的生命之旅历经了少年文人、青年抗清、中年北游、晚年著述经世的四级阶梯。青年时,顾炎武面对国破家亡的惨痛事实,毅然决然地参加了抗清队伍,秘密转战于南方广大地区,为匡复故国四处奔波。抗清失败后,炎武伪作商贾,行走于大江南北,仍然怀有复国之志。45岁时,他踏上了北游的历程。北游十五年中,炎武考察探索兴国路线,广结仁人志士,著书立说。在这期间,他逐渐认识到复国无望,于是转变思想,开始为“天下兴亡”着想,可以说北游是顾炎武保国、保天下两种政治使命相结合的旅程。垂暮之年,炎武已不再疲于奔波,而是以结交友人、立言兴邦为重点,最后定居华阴,潜心研究学问,做到“文有益于天下”,以待后王。在半生的旅行中,除了山川探寻、结交志士、著述立说之外,炎武还通过祭陵、登山、拜庙、访碑等活动,寄托遗民之志。 顾炎武一生辗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后学,待一治于后王”。他以“游”阴结豪杰、图谋再造,同时用旅行表达“吾辈”之志——“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事开太平”。他的旅行是在特殊情况下,秉着“体国经野之心”、“济世安民之识”,寻求经世致用的有补于国计民生的道理,与政治息息相关。顾炎武站在一个明朝遗民的立场上,从儒家“夷夏之防”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现实,深深感到有“明道救世”的必要,而且这种思想贯穿顾炎武的旅行始终,更使他的旅行过程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因此,顾炎武的旅行在中国旅行史上,尤其是明遗民旅行中,有自己的特色,而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一生的旅行与政治相通相赞,可谓明遗民旅行的典范。
【关键词】:顾炎武 政治旅行 保国 保天下 夷夏之防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49.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言8-10
- 一、中国古代旅行与明遗民的生存方式10-16
- 1、中国古代旅行风尚10-12
- (1) 旅行与政治旅行10-11
- (2) 中国古代早期的旅行活动11-12
- (3) 明朝中后期的旅行12
- 2、易代背景下的明遗民及其"游"的生存方式12-14
- (1) 孤臣余绪易代之际的抉择12-13
- (2) 明遗民"游"的生存常态13-14
- 3、政治旅行的典型——顾炎武14-16
- (1) 顾炎武生平14-15
- (2) 顾氏旅行的积淀——15-27岁15-16
- (3) 顾氏旅行动向的转折之年——32岁16
- 二、顾炎武怀抱政治理想之旅——保国、保天下16-38
- 1、"感四国之多虞"——顾炎武从军保国之旅(33—35岁,1645——1647年)16-18
- 2、"混迹同佣贩"——大江南北旅行时期(36—45岁,1648——1657年)18-20
- (1) 伪作商贾,离乡出游18-19
- (2) 与人为谋,共求大业19-20
- 3、"丈夫志四方"——北游时期的活动(45—60岁,1657——1672年)20-27
- (1) 山川恣搜寻20-23
- (2) 纠合豪杰,互砥砺气23-27
- (3) 盛年游隐,潜心著述27
- 4、"眷眷桑榆光"——顾炎武的垂暮之年(61—70岁,1673——1682年)27-34
- (1) 驱车关塞,不觉逾年27-29
- (2) 贤达挚友,笃于明智29-33
- (3) 著书益多,以待后王33-34
- 5、顾炎武走访大江南北的其他活动34-38
- (1) 拜谒陵墓34-36
- (2) 登山壮志36-37
- (3) 拜谒庙、祠、寺37
- (4) 访碑拓石37-38
- 三、顾炎武政治旅行的思想根源——夷夏之防38-42
- 1、清代以前中国历史上"夷夏"观念的演变38-39
- 2、明清之际遗民的"夷夏之别"39-40
- 3、顾炎武旅行的"华夷"之思40-42
- 四、顾炎武政治旅行之特点42-43
- 1、治国平天下的旅行实践42
- 2、游于物内——事功与旅行结合42
- 3、高怀傲物之游作,尽显遗民之志42-43
- 结语43-45
- 附表45-54
- 参考文献54-56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56-57
- 致谢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丹;;顾炎武《金石文字记》治学方法论[J];新世纪图书馆;2011年08期
2 耿加进;;试论王学对顾炎武的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3 陈迅;;有多少责任不必当真[J];杂文选刊(上旬版);2011年07期
4 李宝红;;半个亭林,“半之中又失其半焉”——胡适、钱穆对顾炎武学术思想的阐发[J];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5 段志强;;孔庙与宪政:政治视野中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祀孔庙事件[J];近代史研究;2011年04期
6 张佳;;杜诗仇注表微(上)[J];杜甫研究学刊;2011年03期
7 刘梦溪;;狂者精神在清朝的敛退[J];青春期健康;2011年06期
8 许刚;;宋学精神与汉学工夫——钱穆与张舜徽清代学术史研究之比较[J];齐鲁学刊;2011年04期
9 杨广虎;;终南有捷径 翠华隐士多[J];西部大开发;2011年05期
10 李世琦;邓子平;;申涵光:一位久被遮蔽的文学大师[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芸;赵怀舟;钱超尘;;傅山手钞《玄机口诀》顾炎武跋质疑[A];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南志秀;;顾炎武与富平[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论文集[C];2004年
3 牛兵占;;读《霜红龛集》序言领略傅山其人[A];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守实;;明史散论[A];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C];1982年
5 黄永年;;“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正义[A];唐史论丛(第四辑)[C];1988年
6 黄克武;;从追求正道到认同国族 明末至清末中国公私观念的重整[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7 何佑森;;第十一章 明末清初的实学[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8 赵宗正;;第十六章 清初经世致用思潮[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9 陈俱;;近代福州文化的崛起及其影响[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10 黄海涛;;明清时期新儒学经济伦理探析[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子今;顾炎武的治官定律[N];学习时报;2005年
2 记者 柏东丽;曲沃县举行顾炎武讲学处揭牌仪式[N];临汾日报;2007年
3 刘固盛;顾炎武“明道救世”的经史之学[N];光明日报;2005年
4 记者 柏东丽;顾炎武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曲沃县召开[N];临汾日报;2007年
5 田居俭;顾炎武治学的精品意识[N];光明日报;2006年
6 周天;顾炎武论官场风气变化[N];检察日报;2003年
7 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 邵建;匹夫有难 国家有责[N];中国经营报;2009年
8 孙宝平;魅力千灯推出文化生态双旅游[N];国际商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孔晓宁 管志华;千灯古镇探人文之光[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10 来新夏;顾炎武与徐乾学[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雪霄;顾炎武诗歌考论[D];山东大学;2011年
2 后智钢;外国白银内流中国问题探讨(16-19世纪中叶)[D];复旦大学;2009年
3 王恩俊;复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郭素红;明代经学的发展[D];山东大学;2008年
5 赖玉芹;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房秀丽;李二曲理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孙赫男;《左氏会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金永健;清代《左传》考证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9 温航亮;汪中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张家壮;明末清初杜诗学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余宁;顾炎武政治旅行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延栋;顾炎武山东经历考述[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宁兵;论顾炎武诗学思想的价值取向[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天霞;顾炎武《音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武少青;顾炎武旅游考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辛世芬;论顾炎武的金石学成就与贡献[D];山东大学;2009年
7 潘世华;顾炎武《日知录》中的实学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8 任利伟;从《日知录》看顾炎武历史编纂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宋天宇;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杨帆;顾炎武治理思想初探[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889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588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