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至隋唐长孙家族汉化过程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30 15:20
本文关键词:北魏至隋唐长孙家族汉化过程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长孙家族 汉化 族群意识 根基性情感 工具性利益
【摘要】: 本文主要利用墓志、正史资料,选取经历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百多年汉化比较彻底的、原属鲜卑族拓跋部的长孙家族为研究对象,试从文化等根基性情感和政治经济等工具性利益方面分析长孙家族认同意识的转变过程,从而透视拓跋鲜卑族群认同转变的复杂过程。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包括绪论、主体部分的三章和结语。 第一部分:长孙家族乃是拓跋宗室,后来献帝时分统部落,献帝的七个兄弟分统部落,并且各部落分别定一姓氏,长孙家族被命名为拔拔氏,后道武帝时因拔拔氏为长孙而改姓长孙氏。另外,还介绍了一下长孙家族的历代迁徙情况。 第二部分:在北魏前期,,虽然长孙家族在与汉族士人的接触中,开始接受一些汉族的制度,但是,语言、服饰等外在特征方面与汉族存在的明显差别以及文化方面的差异导致心理上的隔阂必然导致长孙家族与汉族士人之间的矛盾重重。 第三部分:北魏后期,孝文帝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措施,长孙家族最初反抗这种变革,但最终转变为去适应这种强制政策。长孙家族的汉文化水平也迅速提高,鲜卑族和汉族在统治机构中获得权利的机会也日益平等。这些因素最终淡化了长孙家族的拓跋鲜卑族群认同,而促使长孙家族具备了对汉族的根基性的情感,为认同于汉族打下基础。但是,这种趋势随着西魏北周鲜卑化形势的到来而有所延缓甚至反复。 第四部分:隋唐时期,胡汉文化杂糅、血统上也早已融合,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和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得长孙家族在心理上俨然以华夏正统之后自居,完全没有了原来民族的自我意识,而代之以汉民族的自我意识,汉化的过程最终完成。
【关键词】:长孙家族 汉化 族群意识 根基性情感 工具性利益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39.2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绪论6-11
- (一) 选题竞义6
- (二) 研究概况、材料选择及研究方法6-7
- (三) 关于认同理论的问题7-9
- (四) 长孙家族认同变迁的研究构想9-11
- 一、长孙家族历史沿革11-15
- (一) 长孙姓氏来源11-13
- (二) 长孙家族的分布与迁徙13-15
- 二、北魏前期的长孙家族15-21
- (一) 族界标志15-17
- (二) 长孙家族与汉族的互动17-21
- 1. 长孙家族与汉族的相互排斥17-19
- 2. 长孙家族对汉文化的吸收19-21
- 三、北魏迁都洛阳以后的长孙家族21-33
- (一) 统治者汉化政策的实践21-23
- (二) 长孙家族的反抗与调适23-28
- (三) 长孙家族的主观认同28-33
- 1. 北魏后期汉族对拓跋鲜卑的态度28-30
- 2. 北魏后期至西魏北周长孙家族的自认同30-33
- 四、隋唐时期的长孙家族33-36
- (一) 通婚状况33-34
- (二) 族群意识34-36
- 结语36-37
- 参考书目37-40
- 致谢40-41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1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孟祥娟;隋唐京兆韦氏家族文学论考[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方东明;唐代外戚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949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594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