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期政治地理浅探

发布时间:2017-08-13 03:00

  本文关键词:西汉初期政治地理浅探


  更多相关文章: 西汉初期 皇权 军功阶层 地理战略


【摘要】: 历史政治地理学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这门学科不仅深受人文学科方法论的影响,其本身也由于不能顺利的模式化而在社会科学领域逐渐被边缘化。但这是一门能够通过它深澈的读懂政治,读懂历史的学问。正如笔者强调的,历史政治地理,既是科学又不是科学,既是艺术又不是艺术,其不仅需要科学的理性思维,同时也需要艺术的洞察力和体验力。历史政治地理学的文本,本质上是构建的产物,其目标除了发掘知识,还需要创造观念。 本文通过对西汉初期中国政治军事史的疏通发现,要读懂西汉初年的政治军事局势就不得不对当时的地理背景进行深入的考察,就不得不引入历史政治地理的视角和方法。运用历史政治地理的视角对西汉初年的政治局势和军事局势进行解读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西汉初年,由于建国过程中军功阶层的形成,在建国之后,军功阶层攫取了广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益,这种权益甚至使得皇权本身都深受其限,甚至一度还导致了汉初统治危机的出现。为了保住到手的既得利益,同时也为了要实现对整个帝国的有效控制以及对绝对权力的渴求成为了汉代统治者在政治领域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而为了要实现这样一个战略目标,西汉的最高统治者选择了一种十分迥异于从前的政治道路,这种政治道路最终能够成功,其关键点便在于其政治的空间战略的成功。 这种战略是一种建立在军事威慑力的基础上的帝国战略。在该战略的第一步,汉初的统治者选择了分封军功阶层中已成既成事实的割地称王者,并通过这种分封换来了受封者的拥戴,成为了开创新王朝的皇帝;该战略的第二步是选择了原来秦国故地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并将都城定在了长安,定都长安,既省却了定都洛阳在意识形态上所背的包袱,也使得在地缘政治上占据了军事地理上的优势;该战略的第三步,那便是以迅速而狠辣的手段处理,主动出击,将异姓王挨个剪除(地处偏远的长沙王除外),对异姓王从精神上到肉体上进行了最为残酷的摧残,并藉此来达到震慑其余潜在挑战者的目的;该战略的第四步,采取了的“空间换时间”的战术,分封同姓为诸侯王,此为不得已而为之,但充分利用了分封同姓王所带来的利好,为进一步扩大中央政权的实际政治运作范围赢得了时间;第五步,对中央及地方常规军的建设,其中尤其是对中央常规军的建设,建立起了一支在帝国版图内具有绝对优势的机动性能良好的军队,与军事力量的建设和投放同时展开的还有“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通过“无为而治”,使得帝国的北方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整合更加默契,为下一步进军和蚕食东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在历史偶然的契机下,通过了在帝国核心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争,彻底的解决了王国问题,从此在辽阔的东亚季风区,帝国的中央政权成为了唯一的超级政治力量,不仅达到了有效控制全国的目标,也达到了绝对皇权的自我实现的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历史真正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
【关键词】:西汉初期 皇权 军功阶层 地理战略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34.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2
  • 第一章 理论问题12-28
  • 第一节 关于历史政治地理学的一些思考12-18
  • 一、政治问题的核心内容?12-14
  • 二、政治地理和历史学14-17
  • 三、帝国时代政治地理的关注点17-18
  • 第二节 本文所涉的关键概念18-25
  • 一、政治18-20
  • 二、权力20-21
  • 三、国家21-23
  • 四、领土和疆域23-24
  • 五、政府24-25
  • 第三节 本文的思想立场与写作模式25-28
  • 第二章 对帝国内部挑战势力的军事征战28-40
  • 第一节 第一次空间政治结构构建的努力28-31
  • 第二节 楚汉战争及其结束以后的政治地理格局31-34
  • 第三节 王国问题及其解决过程34-40
  • 第三章 对西汉初期军事行为的分析40-54
  • 第一节 帝国的政治战略目标40-42
  • 第二节 西汉最高统治者面临的困境42-45
  • 第三节 西汉的政治地理战略45-54
  • 一、定都长安45-46
  • 二、权宜之计?46-49
  • 三、“一超多强”与“无为而治”49-52
  • 四、进程打断和独霸天下52-54
  • 第四章 结论54-56
  • 参考文献56-59
  • 致谢59-60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泰;;《聊斋俚曲集》饮食文化分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2 程旭阳;许远理;;心理学中的物性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4 章礼强;汪文珍;;市民社会、(市)民法及其构建论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王邦虎;;关于人类学学科定位的相关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于翠玲;;孙中山《实业计划》对印刷工业的论述及其影响——以民国时期印刷杂志对“总理遗教”的阐释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王和生;“循常”与“超越”——试论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8 何丽华;东汉封君之封地地理分布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9 王渊;;论孙中山的国民教育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马育良;;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墓主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本文编号:6650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6650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4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