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会士文化适应政策对明末清初士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29 00:34
本文关键词:耶稣会士文化适应政策对明末清初士人的影响
【摘要】: 异质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是文化交流的核心。这种双方的融合与冲突所产生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使得异质的双方不自觉地发生了异化。其异化在双方文化中的程度的不同则取决于对方原有文化力量的强弱。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价值观念的中华文化在上千年的时间里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外来之佛教在与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期较量与融合下,形成了完全本土化的禅宗,从而能够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同时,伴随佛教的本土化,儒家文化也逐步吸收了释、道二教的思想,从而形成了儒释道三教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新文化。 为应对新教改革的巨大威胁,罗马天主教被迫进行了宗教改革。在这一巨大变革时期诞生的耶稣会承担起了天主教对外扩张的重要任务,开始其全球传教的事业。耶稣会士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进入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面对当时仍处于强势状态的中华文明,过去那种依靠武力强迫当地人皈依天主教的办法行不通了,耶稣会士被迫对调整其传教策略。沙勿略在日本最早开始了适应当地文化传教的尝试。利玛窦在总结沙勿略等人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合儒补儒”的传教道路,即:通过深入研究儒家文化,用天主教义来比附儒家经典,以使其得到文人士大夫的支持,并进而使其皈依天主教。利玛窦之后的耶稣会士,如:艾儒略、孟儒望、汤若望、南怀仁、白晋等人均坚持了利玛窦所开创的“合儒补儒”策略并结合实际对其进行了深化和发展,成为此后近百年里耶稣会士在华传教的基本准则。这一策略在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中产生激烈的反应,一部分反对佛道虚无主义、主张以实学匡正朝纲、恢复孔孟理想社会的士大夫对其产生了共鸣,将天主教视为强国富民的真理加以推崇,并受洗皈依了天主教。另一部分坚持儒家道统的士大夫则对其比附先秦儒家经典的言行表示了不满,对其势力的迅速壮大表示了忧虑。随着对其教义的认识的深化和形势的发展,尤其在经历了明清政权更替之后,广大士人对其策略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儒家思想文化仍处于绝对统治地位的明末清初,广大士人不可能对外来的新兴宗教产生明显的好感。因此,,虽然多数士人认可耶稣会士所传西学,但要其放弃孔孟之道皈依天主教,则是不现实的。“合儒补儒”作为天主教进入中国的权宜之计,最终也不能得到罗马教廷的支持。虽然最终双方走向了决裂。但耶稣会士所开创的这一传教模式仍然在儒家文化圈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所带来的不同于东亚文化的西方文化为清代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较为重要的贡献,并为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基本规律和途径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对今天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具有启发作用。
【关键词】:天主教 耶稣会 传教 明清儒学 中西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2;K248.3
【目录】:
- 中文摘要2-4
- ABSTRACT4-8
- 一、引言8-9
- 二、天主教东传的时代背景9-16
- (一) 西方的变革9-12
- 1、新教改革影响下的天主教宗教改革运动9-10
- 2、罗耀拉与耶稣会的建立10-11
- 3、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与新航路的开辟11-12
- (二) 东方的发展12-16
- 1、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局面基本形成13-14
- 2、儒家文化相继在东亚各国成为正统思想14-16
- 三、耶稣会文化适应政策的演化16-41
- (一) 初期文化适应政策概况16-21
- 1、文化适应政策的缘起16-18
- 2、沙勿略对文化适应政策的实践18-19
- 3、其他耶稣会士对文化适应政策的初期探索19-21
- (二) 利玛窦的“合儒补儒”策略21-32
- 1、“合儒”22-26
- (1) 认可中国礼仪中的祭孔祭祖活动22-23
- (2) 撰写中文著作,依托儒家经典阐述天主教义23-25
- (3) 运用中国人的论理模式进行教义论证25-26
- 2、“补儒”26-32
- (1) 批判“三教合一”26-27
- (2) 批判理学太极论27-28
- (3) 批判“万物一体”论28-30
- (4) 对儒家思想中的“孝”的批判30-32
- (三)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对利玛窦策略的继承与发展32-41
- 1、艾儒略32-35
- 2、孟儒望35-36
- 3、马若瑟36-38
- 4、南怀仁38-39
- 5、白晋39-41
- 四、明末清初文人士大夫对“合儒补儒”策略的反应41-65
- (一) 皈依者的支持41-51
- 1、徐光启对西学的推崇42-44
- 2、杨廷筠与“儒家一神论”44-49
- (1) 对天主是“大父母”的发挥45-46
- (2) 对仁爱观念的发挥46-48
- (3) 将天主教神学定性为实学48-49
- 3、朱宗元、张星曜等“天教后学”的“补儒超儒”49-51
- (二) 反教者的批判51-65
- 1、《破邪集》的反教观点51-56
- (1) 天主教“坏乱天下万世学脉”51-52
- (2) 天主教“谤诬圣人、教人叛圣”52-53
- (3) 耶稣会士来华动机不良53
- (4) 批判以天主比附儒家经典53-55
- (5) 批判天主教伦理观念55-56
- 2、清初士人的反教观点56-65
- (1) 杨光先对天主教义的驳斥56-61
- (2) 西学接触者对天主教的拒斥61-65
- 五、结语65-67
- 参考文献67-72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72-74
- 致谢74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崔娟;晚明士人的文化适应和信仰抉择[D];暨南大学;2011年
2 骆泠霏;16-18世纪耶稣会传教士的汉语言文化研习及其在欧洲的传播[D];重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50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750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