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与我国辽金王朝外交关系略论
本文关键词:高丽与我国辽金王朝外交关系略论
【摘要】: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着紧密的联系。 创建于公元10世纪初的高丽王朝,享国475年(公元918-1392年),在朝鲜半岛上是一个承先启后的重要统一朝代。从建国伊始到1279年蒙古人统一中国的300多年时间里,高丽所面对的中国,契丹、女真等北方游牧民族先后崛起,建立政权,以优势兵力威胁宋朝,形成“北朝”(辽、金)与“南朝”(南宋、北宋)对峙的局面。由于高丽在地理上与辽、金相邻近,备受压制,处境艰难。面对南北对峙的中国政局,面对复杂多变的东亚局势,如何在几大势力的夹缝中间求得生存发展,化险为夷、化弊为利,如何处理与中国北方强势游牧民族的关系,这对高丽是一个事关重大的问题。历史证明,高丽得以保住近500年的命脉,其灵活机动的实利主义外交策略起了重要作用。韩国著名史学家李丙焘教授尝谓高丽历史是“与其北方塞外民族的斗争史”(《韩国史大观·中世篇》),所谓北方民族,显然是在中国境内建立辽金元王朝的契丹、女真、蒙古而言。可见,辽金王朝与高丽的关系在古代中韩关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段时期高丽所对应的外交政策也是值得我们做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的。 历史证明,面对中国政局的变化和东亚局势的演变,高丽十分关注并非常敏感,不断随机应变,适时灵活的调整其外交政策,使之成为一种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灵活善变,刚柔相济,进而保全和发展自身的国家政策。正因如此,高丽才得以在当时东亚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保全了自己,并在一定的程度上争取了更多的实际利益,还能依 据自身的地位和条件,在东亚历史舞台上纵横裨阖,发挥了一定作用 和影响。 本文主要依据《高丽史》,并在韩中两国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基 础上,,充分吸纳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时间为顺序,以事件为切入点, 以外交军事关系为主线,对高丽与辽金的外交关系的历史发展轨迹和 一系列外交重大问题作了动态的叙述和细致分析。同时兼及丽宋、辽 宋及金宋的三角关系和其他影响双边关系的诸多利害因素,以期清楚 地勾勒出高丽与辽金关系的演变脉经和规律,并剖析出高丽所实行的 实利主义外交政策的目的、性质和效果。对丽、辽、金、宋多边关系 和东亚历史局势演变所产生了互动,以及其中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本 文也作了一些探索,以图凸显高丽在当时东亚局势中所发挥的历史影 响和作用。此外,笔者还根据时代背景,适当结合了外交军事学、国 际关系学及地缘政治学等理论和方法对论题进行交叉学科的综合性 研究,以期在论述中阐发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新见解。
【关键词】:高丽 辽金 外交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246
【目录】:
- 前言8-11
- 1 、 论文主要观点8
- 2 、 相关研究现状8-9
- 3 、 选题目的与意义9-11
- 一、 高丽与辽朝的外交关系11-30
- 1.1 高丽应对辽的三次入侵12-21
- 1.2 高丽与辽、宋关系的平衡21-28
- 1.3 丽辽外交关系小结28-30
- 二、 高丽与金朝的外交关系30-55
- 2.1 高丽与女真的曷懒甸之争31-34
- 2.2 高丽借辽金战争收复保州34-37
- 2.3 高丽向金称臣37-46
- 2.4 高丽离宋亲金46-52
- 2.5 丽金外交关系小结52-55
- 结语55-61
- 参考文献61-65
- 附录:65-6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5-66
-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春利;;辽金铜镜的艺术风格比较探究[J];艺术.生活;2011年03期
2 刘鹏;;老北京的中海和南海[J];北京档案;2011年07期
3 金适;;北京地区首现契丹文字石刻[J];东北史地;2011年05期
4 刘振修;;从诸葛亮自称“卑鄙”看古今词义变化[J];阅读与写作;2011年06期
5 徐克勇;诗人外交家李肇星[J];基础教育;2005年02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金玉;;辽金佛教政策研究[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朱亚非;齐廉允;;论郑和的外交成就[A];“郑和与海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郭书田;刘劲松;;推动我国农业“走出去”及农业外交的战略思考[A];WTO与我国农业系列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顾莹惠;;论二十世纪初中国国民外交[A];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5 孙继民;;介绍几枚辽金古钱[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四辑)[C];2003年
6 卢迎红;任秀侠;;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收藏的一套辽代彩绘木椁[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五辑[C];2002年
7 时维;和梅;;花乡与文化[A];北京历史与现实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9年
8 程希;;试论中国放弃“双重国籍”的历史背景和国际环境[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陈志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和平崛起的理论基石[A];上海市社联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4年
10 王尔敏;;论沈葆桢巡台之交涉与设防[A];沈葆桢生平与思想研究——沈葆桢巡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瑞芳 张澜夕;北京发掘辽金时代塔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2 李振远;文风初起自辽金[N];大连日报;2010年
3 世经政所 邵峰;外交为民:我国外交内涵的新扩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记者 赵毅;玩竞选外交,布什在联大逢人就谈“家事”[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5 吉文;吉林通榆发现辽金遗址[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席玮;辽金西夏历史文献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降大任;辽金文献整理的新成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岳瑞芳 张澜夕;北京大规模发掘辽金时代塔林[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9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朱锋;SARS外交战[N];经济观察报;2003年
10 ;中美举行外交磋商[N];人民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建;大韩帝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1897—1910[D];复旦大学;2004年
2 钟健平;美国外交与安全智囊机构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杜正艾;俄罗斯外交传统研究[D];外交学院;2003年
4 张力;冷战后时期印度的外交与战略安全[D];四川大学;2006年
5 陈欣;南汉国史[D];暨南大学;2009年
6 陈寒溪;第二轨道外交——CSCAP对ARF的影响[D];清华大学;2004年
7 曾育荣;高氏荆南史稿[D];暨南大学;2008年
8 何新华;夷夏之间:对1842—1856年清政府西方外交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9 孔祥宇;《现代评论》与中国政治[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华;萨摩亚争端与大国外交1871-1900年[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晓乐;高丽与我国辽金王朝外交关系略论[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何爱国;明代中泰外交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格琴;欧洲共同体外交合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佟心平;台湾当局“经援外交”在非洲的发生、发展及其趋势[D];外交学院;2002年
5 杜清华;美苏军控外交之缘起[D];武汉大学;2004年
6 赵茗;戴高乐外交思想与实践的民族主义传统[D];青岛大学;2005年
7 蔡力敏;论文化因素对中亚国家外交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金龙善;徐熙与十世纪丽辽外交关系[D];延边大学;2004年
9 陈锐;战后日本东南亚外交——经济、政治与安全[D];外交学院;2000年
10 吴晓亮;评日本帝国主义操纵下的伪满洲国“外交”[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7759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775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