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北方农牧交错带农耕北界的变迁
本文关键词:清代北方农牧交错带农耕北界的变迁
【摘要】:农牧交错带是农牧交汇的过渡地带,其变化对区域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清代是蒙地出现大规模农业活动的转折点,也是现代北方农牧交错带格局形成的起点。文中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进行求证,综合分析清朝蒙地垦殖的进程,并以厅县行政建制的设置为主要依据,推求北方农牧交错带界限的变化。结果表明:1)近300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表现出向西、向北的变动态势,整体上从明长城向北推进至草原腹地;2)北方农牧交错带农耕北界有两次明显的北进过程,首次发生于乾隆年间,从长城沿线扩展到归化城土默特-多伦诺尔厅-赤峰县-朝阳县-昌图厅-长春厅,向北移动了近百公里;第二次发生在清末"移民实边"期间,东段约向北移动了300km,西段向北移动了约50km;3)清代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扩展时间和幅度存在区域差异,体现出区位条件和自然因素对农业开垦的影响和限制;4)蒙地禁垦政策的实施受到自然灾害、战争和人口增长等引起的人地矛盾的影响,在人民难以维持生计的情况下,清政府不得不弛禁。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变迁 北方 清代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40016)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1CB952001)资助
【分类号】:K249;F323.211
【正文快照】: 农牧交错带是农、牧交汇的过渡地带,中国主要包括北方和西南两大农牧交错带,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和西藏13个省份,总面积约8.13×107hm2[1]。北方农牧交错带约占中国农牧交错带总面积的80%[2],是敏感的生态脆弱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喜波,颜廷真,韩光辉;论清代长城沿线外侧城镇的兴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韩茂莉;金代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地区开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3 颜廷真,陈喜波,韩光辉;清代热河地区盟旗和府厅州县交错格局的形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乌兰图雅,张雪芹;清代科尔沁农耕北界的变迁[J];地理科学;2001年03期
5 方修琦,叶瑜,葛全胜,郑景云;从城镇体系的演变看清代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发[J];地理科学;2005年02期
6 赵松乔;察北、察盟及锡盟——一个农牧过渡地区的经济地理调查[J];地理学报;1953年01期
7 宋乃平;张凤荣;;鄂尔多斯农牧交错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变与机理[J];地理学报;2007年12期
8 满志敏,葛全胜,张丕远;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影响的个例研究[J];地理研究;2000年02期
9 唐凯;;简论近代绥远地区的政区沿革[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赵哈林,赵学勇,张铜会,周瑞莲;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界定及其生态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萍;明清徽州文书中所见的招赘与过继[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2 石庆海;王倩;;1928年安徽人口普查研究[J];安徽史学;2010年02期
3 侯竹青;;太平天国奠都前后南京人数剧减原因探析[J];安徽史学;2010年03期
4 李嫱;王绍斌;王嘉;琚慧媛;;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概况[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5 罗建美;渠开跃;霍永伟;;河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5期
6 苏海洋;;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带状起源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4期
7 王枫;张效军;刘海英;;广州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8 张建龙;王月健;;基于多层次·多尺度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塔里木河流域中游段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9 孟宪群;;河北省旱灾情况及成因[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3期
10 钟凯文;孙彩歌;刘旭拢;彭龙军;;基于RS与GIS的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全功;;中国草原监测的现状与发展[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培华;;关于金长城的三个问题[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6年第4期(中国·齐齐哈尔金长城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6年
3 张俊;周成虎;杨攀新;;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退耕模式探讨——以河北省张北县为例[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4 成崇德;;历史上北方农牧界线的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陈全功;张剑;杨丽娜;;中国农牧交错带的GIS表述[A];2006中国草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张永民;赵士洞;;近50年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耕地变化及其政策因素分析——以赤峰市为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靳桂云;;海岱地区史前稻作农业初步研究[A];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Origin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8 杨殿林;李长林;李刚;刘红梅;;气候变化对内蒙古羊草草甸草原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A];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杨丽娜;杨永胜;陈全功;;基于气候要素的中国农牧交错带的预测及变化趋势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杨丽娜;杨永胜;陈全功;;基于GIS的中国农牧交错带的预测及变化趋势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卫星遥感应用技术与处理方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科;西部地区纹层湖泊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2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程方;清代山东农业发展与民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修丽娜;基于OWA-GIS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贾文丽;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小龙;内蒙古多伦县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高露双;长白山典型树种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蕾;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生态安全评价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静;清末万载、上高卢罗两姓争界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作海;魏焕《皇明九边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王月玖;张家口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5 王文琴;黄山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及安全水平预测[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雨;Archimedean Copulas函数在干旱分析中的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苏臣;常德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8 程玉芬;2.6万年以来黄土高原中北部的植被和气候变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宋庆欣;民国时期北京娼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邢哲;晚明江南地区米价变化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淑文,刁书仁;清代前期东三盟地区的农牧业发展及清朝的政策[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2 史念海;两千三百年来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农林牧地区的分布及其变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06期
3 李健才;金元肇州考[J];北方文物;1986年02期
4 庞志国,刘红宇;金代东北主要交通路线研究[J];北方文物;1994年04期
5 林年丰,汤洁;第四纪环境演变与中国北方的荒漠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2期
6 史德宽;农牧交错带在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特殊地位[J];草地学报;1999年01期
7 张建春;储少林;陈全功;;中国农牧交错带界定的现状及进展[J];草业科学;2008年03期
8 左伟,王桥,王文杰,刘建军,杨一鹏;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1期
9 卢远,林年丰,汤洁,王娟,杜崇;松嫩平原西部土地退化的遥感动态监测研究——以吉林省通榆县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2期
10 邓祥征,战金艳;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尺度效应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允成,付增光,贾志宽,王龙昌;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成因与防治技术[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年02期
2 苏志珠,马义娟,刘梅;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形成之探讨[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叶学华,梁士楚;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优化生态-生产范式[J];生态学报;2004年12期
4 靳英华;周道玮;姜世成;陈钱磊;;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生长季气候变化与温水组合规律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5 刘军会;高吉喜;;北方农牧交错带界线变迁区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11期
6 黄永强;;基于循环经济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7 刘军会;高吉喜;;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及变化[J];山地学报;2008年02期
8 张培峰;胡远满;赵明华;;北方农牧交错带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前景预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S1期
9 徐霞;张勇;李悦;田玉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年06期
10 赵凌玉;潘志华;安萍莉;潘学标;赵沛义;;北方农牧交错带作物耗水特征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超;刘亚南;潘志华;安萍莉;潘学标;;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A];S5 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C];2012年
2 张俊;周成虎;杨攀新;;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退耕模式探讨——以河北省张北县为例[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3 孙保平;罗弘;杨越;;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A];中国首届沙产业高峰论坛文集[C];2008年
4 韩茂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环境研究与思考[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天冬;保护性耕作研究成果通过鉴定[N];农民日报;2008年
2 高玉葆;我国北方草原人与自然和谐若干问题[N];大众科技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何文清;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用地风蚀影响因子与保护性农作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2 吕玉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牧系统耦合及相悖的机理及效应[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3 秦立刚;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区域气候对下垫面变化响应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4 魏琦;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性评价与生态治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何磊;气候变化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产脆弱性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2 李广;北方农牧交错带复合生态系统的气候响应与不同配置的生态经济效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3年
3 李霞;基于GIS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时空变化及特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吴海燕;北方农牧交错带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704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70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