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幽州之建置沿革浅述

发布时间:2017-09-25 04:16

  本文关键词:两汉时期幽州之建置沿革浅述


  更多相关文章: 幽州 两汉 建置沿革 郡县


【摘要】: “幽州”一地历史悠久,地域稳定。其作为地域的名称由来已久且有据可证,是中国自古以来所谓的十二州之一。其地域范围虽然不断变更,后世也或置或改属或废,但其总体上一直是位于中国东北地区,这一点是亘古不变的。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汉武帝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幽州开始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的一个单位,东汉时期形成州——郡——县这样一个严密的体系。其所历两汉时期的时间跨度约300多年,在此期间,幽州及其辖郡经历了一个复杂动变的沿革过程,其边界曾跨越今辽宁大部、河北及北京部分地区、内蒙、南北朝鲜地区,甚至山西地区。此文所讲的两汉时期的幽州建置沿革,主要就是侧重于描述幽州及其辖郡作为行政区划的这样一个政治地理方面的变化与调整,时间范围就界定于西汉和东汉两代之间。 本篇论文除去前言和后记之外,,主体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全文重点,主要介绍两汉时期幽州及其各辖郡的建置沿革情况,并叙述了幽州的人口状况;第二部分从历史和政治两方面分析了两汉时期幽州建置沿革的原因;第三部分以现代考古学发现补充说明了两汉幽州建置沿革的情况;第四部分为结论,对本篇论文作简单总结,并希望各位专家和学者予以指正。
【关键词】:幽州 两汉 建置沿革 郡县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34
【目录】:
  • 内容摘要3-4
  • Abstract4-7
  • 前言7-8
  • 一、两汉时期幽州的建置沿革及人口状况8-50
  • (一) 幽州概论8-12
  • 1. 幽州的涵义及其位置8-10
  • 2. 幽州成为行政区划的时间10-11
  • 3. 幽州名称及地域的历史沿革11-12
  • (二) 两汉时期幽州的建置沿革12-14
  • 1. 两汉幽州建置分期及其相应范围12-13
  • 2. 两汉幽州建置沿革的特征13-14
  • 附:秦、三国魏时幽州的建置14
  • (三) 两汉幽州各郡县的建置沿革情况14-46
  • 1. 涿郡的建置沿革情况14-22
  • 2. 勃海郡的建置沿革情况22-26
  • 3. 代郡的建置沿革情况26-28
  • 4. 上谷郡的建置沿革情况28-31
  • 5. 渔阳郡的建置沿革情况31-32
  • 6. 右北平郡的建置沿革情况32-34
  • 7. 辽西郡的建置沿革情况34-36
  • 8. 辽东郡的建置沿革情况36-39
  • 9. 辽东属国的建置沿革情况39-40
  • 10. 广阳郡/国(故燕国)的建置沿革情况40-42
  • 11. 玄菟郡的建置沿革情况42-43
  • 12. 乐浪郡的建置沿革情况43-46
  • 附:带方郡沿革46
  • (四) 两汉时期幽州的人口状况46-50
  • 1. 幽州及其各郡县口46-48
  • 2. 两汉时期幽州的人口变动情况和原因分析48-50
  • 二、两汉时期幽州建置沿革的原因分析50-54
  • (一) 两汉幽州的建置沿革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50-53
  • (二) 两汉幽州的建置沿革是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53-54
  • 三、现代考古学发现对两汉时期幽州建置沿革的体现54-62
  • (一) 燕都遗址54-57
  • 1. 燕上都55
  • 2. 燕中都55-56
  • 3. 燕下都56-57
  • (二) 高句骊国内城址和丸都山城遗址57-58
  • 1. 国内城址57-58
  • 2. 丸都山城58
  • (三) 乐浪郡古城58-61
  • 1. 乐浪土城59
  • 2. 文井面土城59
  • 3. 於乙洞土城59-60
  • 4. 信川土城60
  • 5. 所罗里土城60
  • 6. 云城里土城60-61
  • (四) 上谷城城址61
  • (五) 代城故址61-62
  • 四、结论62-63
  • 参考文献63-65
  • (一) 基本文献63
  • (二) 今人著述63-65
  • 后记65-66
  • 附图1: 西汉时期全图66-67
  • 附图2: 西汉幽州刺史部67-68
  • 附图3: 东汉时期全图68-69
  • 附图4: 东汉幽州刺史部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晔;;辽代幽云地区土地买卖的几个问题——以辽代石刻资料为中心[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03期

2 王贞;郭玉峰;;社会阶层视阈下两汉寡妇再嫁现象论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3 党会先;;两汉时期贵州民族政策研究综述[J];人民论坛;2011年23期

4 崔锐;;论两汉时期的女子教育[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05期

5 郑毅;张儒婷;;五代变局与契丹肇兴——以辽初统治者进取幽州为中心[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5期

6 王璐;;曹子建诗歌用韵考[J];语文学刊;2011年12期

7 孔宾;;从礼制到节庆——先秦两汉时期社祭的变迁[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8 杨国誉;晋文;;“上行”与“下效”——对两汉“崇俭抑奢”风尚的再探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9 石新宁;;浅谈现代诗歌的空间结构[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10期

10 徐栩;;读《中国出版通史·先秦两汉卷》[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占魁;;试论两汉时期巴彦淖尔盟的经济与货币[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六辑)[C];2006年

2 朴真Ym;;关于德兴里墓志铭主人公镇的生平——以幽州刺史为中心[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3 苏天钧;;试论北京古代都邑的形成和发展[A];中国古都研究(第三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C];1985年

4 陈康;;唐论博言墓志考释[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五辑[C];2002年

5 卜风贤;樊志民;;两汉宫廷斗争中用毒现象透析[A];第一届中国古代毒物学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王愿;;先秦两汉时期导引内涵与地位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7 邹振九;樊栋卿;;《水浒》在地理叙述方面错误的又一例[A];水浒争鸣(第一辑)[C];1982年

8 王岗;;燕地佛教之始兴述略[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史专题研究[C];2007年

9 史念海;;唐代河北道北部农牧地区的分布[A];唐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10 苏天钧;;五朝京都变迁[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一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199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杨振红;两汉时期的农器演进及其地位[N];光明日报;2002年

2 李小树;两汉时期史学的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巩文;两汉时期出土的金丝与金粒细工装饰品[N];中国文物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汤文学;亚布力“狼洞”发现战国两汉时期遗址[N];哈尔滨日报;2008年

5 中秋;上党梆子剧团将应邀赴京演出[N];长治日报;2006年

6 孟祥才;论儒学在先秦两汉时期的传播[N];光明日报;2002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武瑞峥 通讯员 杨光;临l冒锍且胖穂N];廊坊日报;2005年

8 记者 陈香;《两汉全书》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国风;两汉时期的祭祖[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6年

10 余三定;史论兼备的艺术心理学著作[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飞;两汉常用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贾文丽;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洪涌;先秦两汉商业词汇—语义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余静;中国南方地区两汉墓葬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魏兆惠;两汉语法专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卫星;先秦至两汉出土甲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7 刘永强;两汉时期的西域及其经济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淑萍;两汉时期脏腑证候与脏腑辨证方法的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4年

9 宋卿;唐代营州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永清;两汉时期幽州之建置沿革浅述[D];郑州大学;2007年

2 吕文静;论两汉时期的尊老养老传统[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杨会军;两汉社会保障制度及实践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4 巩振英;两汉女性婚姻观略论[D];兰州大学;2012年

5 李家钊;两汉救荒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6 赵锐;两汉关中地区自然灾害与政府应对策略相互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敬德;两汉皇家园林社会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韩晓燕;齐鲁士人与两汉政治[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绪峰;两汉孟子学简史[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吴伟伟;两汉风俗变异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152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152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f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