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灼及其作品研究
本文关键词:王灼及其作品研究
【摘要】: 王灼是生活在南宋时期的一位学者、文学家、科学家,他在各个领域均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且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词学专著《碧鸡漫志》,极具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他还撰写了第一部糖业科技专著《糖霜谱》,系统地研究了制糖的一整套流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作为一位在多方面有建树的学者,后人对他的研究却大多停留在《碧鸡漫志》上,对于他的诗词文赋和生平交友无更多的涉及。这个现象让人遗憾,但同时也表明,王灼研究这个命题还留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待我们去开拓、探索。 本文主要采用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立足文本,对王灼的生平进行尽可能的考证,分析王灼的文学思想、王灼诗、词的主要内容、艺术表现和王灼的创作心理等等。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生平经历与交游。本章对王灼的生平作了尽可能详尽的梳理,关于王灼的生卒年月,在详细分析当代学者的几种考证结果外,力求得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结论。此外,通过对王灼交游的详细解读,可进一步看清王灼的思想与隐逸行为的关系。 第二章.论王灼的文学思想与文学主张。本章从他的文学思想渊源谈起,认识到传统诗教“温柔敦厚”的审美理想和苏轼“指出向上一路”的革新观念对王灼的重大影响。接下来总结了王灼的文学主张(主要是词学思想)大体分为:“先诗词,后声律”的词乐主张,极度崇尚“雅正”的审美情趣,支持苏轼、大力抨击浮华词风。最后略谈了一下王灼的创作心理。 第三章.王灼诗分类述评。本章把王灼的诗分为几大类:酬唱诗、题画诗、咏怀诗。试图通过对王灼诗的内容进行全面关照,并由此对王灼这个人做出更深入的解读。 第四章.王灼的词及其艺术表现。本章详细分析了王灼词在风格上的多元化倾向,以及词学思想与词作创作之间的矛盾,以及从中折射出的整个宋代文人所共有的一种对词爱而不敢公开言爱的态度。
【关键词】:王灼 作品 隐逸 雅洁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7.23;K24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11
- 第1章 王灼的生平经历与交游11-17
- 1.1 王灼生平及著作简述11-12
- 1.2 关于王灼的生卒年12-14
- 1.3 王灼的交游及其思想态度14-17
- 第2章 文学思想与文学主张17-26
- 2.1 文学思想渊源概述17-19
- 2.2 文学主张述评19-22
- 2.3 王灼创作心理略谈22-26
- 第3章 王灼诗分类述评26-34
- 3.1 酬唱诗26-27
- 3.2 题画诗27-28
- 3.3 咏怀诗28-32
- 3.4 王灼诗的艺术特色32-34
- 第4章 王灼的词及其艺术表现34-44
- 4.1 风格和题材的多元化34-40
- 4.2 王灼词的艺术表现40-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7
- 后记47-4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莲玉;从《明悟禅师赶五戒》对《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改写论冯梦龙的艺术成就[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张金铣;南汉史料史籍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张光辉;明代的首犯与从犯[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吴晓萍;略论地缘政治与北宋外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沈晋贤;从巫祝用“土”到以“土”为药论——兼论马王堆医书巫祝用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陶有浩;二程变法思想述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甘松;;叶梦得词新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袁晓薇;从“柳七风味”到“自是一家”──论柳永、苏轼词消息相通及其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涛;;张载“以礼为教“思想渊源探析[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殷慧;肖永明;;北宋礼学思想发展的二重路径[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谢永芳;;近世广东词坛的词体研究[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欧明俊;陈X;;也论稼轩其人其词之“气”[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苗菁;;论20世纪30年代几部文学史对辛弃疾及创作的论述及认识[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刘国蓉;;简论辛词女性形象[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李静;;东坡词,以壮美之笔写士大夫之思[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刘尊明;陈鑫;;试论辛弃疾及辛派词人的词学思想[A];2003中国上饶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木斋王洪;;论悲壮沉郁为稼轩体特质——从词本体角度的探究[A];2003中国上饶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朱靖华;;也谈苏辛词派[A];2003中国上饶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帮义;北宋文人词的雅化历程[D];苏州大学;2002年
2 熊瑜;朱熹伦理教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郑永晓;江西诗派研究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邵军;唐代书画理论及其审美观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7 姜国钧;教育盛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冬红;《花间集》接受史论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福升;柳永、周邦彦词接受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双;吕夷简与宋仁宗前期政治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2 余意;论宋代文人雅词的审美品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周玉梅;周邦彦词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春梅;临江三孔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5 赵成林;唐宋俚词叙论[D];湘潭大学;2002年
6 秦慧颖;福建古代的动物神灵崇拜初探[D];厦门大学;2002年
7 肖鑫;唐宋时期的书画买卖和市场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8 郭凌云;论山谷词[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翁容;曹贞吉词及清初词坛[D];暨南大学;2003年
10 花宏艳;吕碧城思想及其词作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9171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17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