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博学鸿儒科”述论
发布时间:2017-09-26 05:10
本文关键词:康熙朝“博学鸿儒科”述论
【摘要】:康熙朝“博学鸿儒科”是沿自汉唐以来的制科,但又表现出以前制科所没有的新特征。清初,清政府面临着尖锐的民族矛盾和深层的民族文化认同问题。为进一步解决这一问题,康熙帝在“三藩之乱”初步平定之际,于康熙十七年(公元1679年)下诏举行“博学鸿儒科”。这次制科得人昌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是清初政治文化、官吏诠选的一次成功创举。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希望对这次制科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论述。全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 首先对清代以前制科产生、发展、演变历程略加考述。意在说明康熙朝“博学鸿儒科”出台的历史背景。其二,深入分析康熙朝诏举“博学鸿儒科”的种种原因。其三,说明这次制科的荐取过程。其四,对这次制科所录取的“五十鸿博”进行分析。指出其基本情况以及其区域、家世、资历特点,从而进一步说明这次制科取才的政治目的和文化特点。其五,从修书、典试等方面论述“五十鸿博”在不同领域的突出成就及贡献。其六,分析康熙朝诏举“博学鸿儒科”对于缓和满汉矛盾、消减朝野对抗以及对清朝后来举行的两次制科的种种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249
【目录】:
- 前言5-8
- 一、 清代以前制科述略8-11
- 1 、 汉代制科的产生8-9
- 2 、 唐代制科的兴盛9-10
- 3 、 宋代制科的变化及与词科的区分10-11
- 二、 康熙朝诏举“博学鸿儒科”的原因11-16
- 1 、 “重北抑南”政策的调整11-13
- 2 、 “软硬兼施”的政策环节13-15
- 3 、 平定“三藩之乱”后时局的需要15-16
- 三、 “博学鸿儒科”的荐取过程16-20
- 1 、 皇帝下诏,影响全国16-18
- 2 、 优待士子,网开一面18-19
- 3 、 授职显赫,,网罗人才19-20
- 四、 “五十鸿博”的构成分析20-28
- 1 基本条件--博雅之士,清代人才20-25
- 2 、 区域结构--重在江南士人25-26
- 3 、 家世结构--重在前明官宦子弟26-27
- 4 、 资历结构--重在新老官吏27-28
- 五、 “五十鸿博”的历史功绩28-31
- 1 、 官修史书的功臣28-29
- 2 、 衡文选才的考官29-30
- 3 、 安邦治国的官吏30-31
- 六、 康熙朝“博学鸿儒科”的影响31-34
- 1 、 缓和满汉矛盾31-32
- 2 、 开启两次制科32-34
- 余论34-36
- 主要参考书目36-3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刚;康熙博学鸿词科与清初政治变迁[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年01期
本文编号:9216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21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