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初期的四镇称王及“署置百官初探”

发布时间:2017-09-26 13:29

  本文关键词:唐德宗初期的四镇称王及“署置百官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唐德宗 建中年间 四镇 称王 署置百官


【摘要】: 唐德宗即位后,,试图消除藩镇割据的弊病,触及了四镇的割据利益,于是四镇先后发动叛乱,并于建中三年十一月建国称王,署置百官。本文以现存史料为基础,分四个部分对四镇所建立的王号官制等制度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复原、分析了四镇所建的王号、内宫、世子和国公等制度。四镇在战国诸侯之制和唐代亲王制度的双重影响下称王,幽州朱滔称冀王,自称孤,恒冀王武俊、魏博田悦、淄青李纳分别称赵王、魏王和齐王,自称寡人,四王之间互称大王、王或某王,手下臣属称其王为大王。四镇改妻曰妃,长子曰世子,子曰国公,臣下称四王之妃、世子和国公为殿下,自称臣。四镇于建中三年十一月一日同时称王,但其取消王号官制的时间并不一致,王武俊、田悦于兴元元年二月同时去王号削官制,李纳和朱滔分别于兴元元年四月和八月取消王号官制。总体上看,四镇所建立的制度存续时间都是非常短的。 第二部分,分中央官制、武官和地方官制三部分复原、分析了四镇所建的官制。四镇仿唐中央的尚书、门下、中书三省分别置六官省或尚书省、东曹和西曹,仿御史台置执宪,各机构的官员名称也是仿中央相应机构的官员名称而置。武官有虎牙将军、豹略将军、鹰扬军使、龙骧军使等,此外还置有节度使、兵马使等。地方官制中,有留守、留后、元帅等府官,有刺史、县丞等州县官。在公文制度方面,四镇以唐皇太子所下之“令”作为其王所下之公文,取唐臣下上于皇太子之“rK”作为其臣下上其王之公文。 第三部分,分析了四镇所建制度的来源与异同。四镇所建制度并 不是仿唐初的行台尚书省而建,而是杂揉各制的产物。效战国诸侯之 制是四镇称王建国的根本指导原则,唐代的各种制度是其主要参考对 象,同时又受到了汉代及隋朝官制的影响。由于交流上的隔阂、文化 上的差异,四镇制度之间又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 第四部分,分析了四镇所建制度的特点。四镇为他们所建立的王 国制度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他们把所建之国定位在唐王朝内部的诸侯 国这一层次上,所称之王是统治一方的诸侯王,在地位上低于唐皇帝 但又高于地方节度使,所建官制、内宫、世子、国公及公文等制度, 也是一种介于唐中央制度与地方制度之间的诸侯国内部的制度。四镇 精心策划的这种类似于战国诸侯国的王国制度,具有相对于唐中央的 各种制度刻意矮化和相对于地方制度着意拔高的双重特点。 总体上看,四镇所建的各种制度,是一种类似于战国时诸侯国的 王国制度。这种王国制度是四镇在与唐中央之间的矛盾激化,四镇割 据地位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其割据利益而采取的一种政治形式。四 镇称王建国是其长期效战国割据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反映了河北地方 割据势力的自治纲领和他们心目中理想的政治模式。
【关键词】:唐德宗 建中年间 四镇 称王 署置百官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K242
【目录】:
  • 导言7-9
  • 一 王号及其他制度9-17
  • (一) 王号制度9-11
  • (二) 内宫、世子及国公制度11-13
  • (三) 四镇称王的存续时间13-17
  • 二 四镇称王期间的官制17-31
  • (一) 中央官制18-23
  • (二) 武官23-25
  • (三) 地方官制25-28
  • (四) 公文制度28-31
  • 三 四镇所建制度的来源及异同31-35
  • (一) 四镇所建制度的来源31-33
  • (二) 四镇所建制度的异同33-35
  • 四 四镇称王和“署置百官”的特点35-42
  • (一) 相对于中央的刻意矮化35-39
  • (二) 相对于地方的着意拔高39-42
  • 结语42-44
  • 参考文献44-45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常京春;唐德宗朝宰相群体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李坤;唐“建中之乱”前期河朔战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邓天开;从“泾师之变”到“元和中兴”[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237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237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f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