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时期出访安南使臣研究1368—1398年
本文关键词:明洪武时期出访安南使臣研究1368—1398年
【摘要】:朱元璋派遣使臣出访安南通使可以追溯到1359年,此时朱元璋正忙于争夺全国政权的斗争。明朝建立以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第一次以一个大一统政权的名义派遣刘迪简颁谕安南,刘迪简行至南宁去世,同年又派遣易济奉命出使安南,从而揭开了明朝-安南通使的序幕,也揭开了明朝与安南外交的序幕。在1368-1398的31年时间里,明朝共向安南派遣出访使臣22次。使臣史载有其姓名的24人。有事迹可考的13人。使臣大多富有学识,且操守坚贞。他们的职责有宣谕、册封、祭祀、调解安南占城两国关系、访求安南特产等。根据他们完成使命的程度和操守坚贞与否,来决定对他们奖励或惩罚。 出访使臣从南京出发,溯大江向西南,从鄱阳湖口取道江西,越梅岭,过两广,十月至龙州。从龙州南行经安南文兰州或平茄社西至市桥江、富良江,十一月抵安南国都升龙(今河内),行程七千多里。 他们在明朝与安南之间外交关系的建立、安南与占城战事的调解、文化与经济交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明朝 安南 外交 出访 使臣 路线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48.1
【目录】:
- 摘要4
- Abstract:4-6
- 第一章 绪论6-9
- 1.“出访使臣”6
- 2.“安南”之演变:政治期望→地名→国名。6-7
- 3.明以前中国与安南的通使情况7
- 4.研究状况及切入点、重点研究内容7-8
- 5.文献资料8
- 6.学术价值8-9
- 第二章 明洪武时期的对外政策9-13
- 第一节 外交基调与内外形势9-11
- 第二节 洪武时期明朝对安南的政策11-13
- 第三章 明洪武时期使臣出访安南研究13-20
- 1.刘迪简(洪武元年,1368年)13
- 2.易济(洪武元年,1368年)13-14
- 3.张以宁、牛谅:罗复仁、张福(洪武二年,1369年)14
- 4.王廉、林唐臣;阎原复(洪武三年,1370年)14-15
- 5.林唐臣、吴伯宗、高达善(洪武十年,1377年)15
- 6.陈能(洪武十一年,1378年)15
- 7.(洪武十二年,1379年)15
- 8.杨盘、许源(洪武十七年,1384年)15
- 9.(洪武十八年,1385年)15-16
- 10.林孛:李瑛(洪武十九年,1386年)16
- 11.邢文博、杜子贤、邻湃(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16
- 12.任亨泰、严震直:杨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16-17
- 13.陈诚、吕让(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洪武三十年,1397年)17
- 附:洪武年间出使安南使臣表17-18
- 附:洪武年间安南出使明朝使臣表18-20
- 第四章 明洪武时期出访安南使臣研究20-34
- 第一节 出访使臣的选任、职责、学识操守、奖惩、沿途艰险及著作20-25
- 第二节 出使臣生平事迹25-32
- 附:出访使臣官职及荐举或科第出身表32-34
- 第五章 明洪武时期使臣出使安南路线研究——张以宁出访路线考34-44
- 第一节 从南京西溯长江段35-37
- 第二节 江西境段(南康府-南昌-临江-吉安-赣州-南安)37-39
- 第三节 广东境段(南雄-韶州-肇庆)39-40
- 第四节 广西境段(梧州府苍梧县-南宁-龙州)40-42
- 第五节 安南境段42-44
- 第六章 明洪武时期出访安南使臣对两国关系的作用44-48
- 第一节 明朝与安南建立外交关系44-45
- 第二节 调解安南与占城之间的战事纠纷45-46
- 第三节 文化交流与经济交流46
- 第四节 争取国家领土主权46-48
- 第七章 结语48-59
- 参考文献59-62
- 后记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小健;;论1406年明朝与安南战争的原因[J];东南亚纵横;1988年01期
2 陈文源;;试析晚明对安南黎、莫政权之间的平衡政策[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张利;;嘉靖年间明朝对安南危机的处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陈文源;吴平;;明初中越关系史实述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毛春初;;安南、占婆的百年冲突(1368—1471)与明朝的不作为政策[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万明;;从诏令文书看明初中国与越南的关系[J];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年04期
7 吴迪;;明成祖安南政策的双重性[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骆志强;;安详的安南[J];英语沙龙;1998年09期
9 薛存心;试论明朝在越南的统治[J];殷都学刊;2000年02期
10 朱伟一;;好汉安南[J];新远见;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明达;;元代出使安南考[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2 孟晓慧;;鄂豫边区的“建设县”——陂安南[A];地方革命史研究——湖北省新四军研究会十堰会议和咸宁年会专辑[C];2000年
3 姚阿玲;;现实与非现实——中日男同性恋作品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牛建强;;于谦与明宣德、正统间的河南地方社会[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5 王朱唇;;丙洲人过南洋史料[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树洗;;阿尔金山东段安南坝地区上前寒武系叠层石[A];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1)[C];1988年
7 安南;;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A];老年人才资源开发学术研讨论文集[C];2003年
8 戴可来;;宋代早期的中越关系[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二辑)[C];1986年
9 耿引曾;;唐诗中的中外关系[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二辑)[C];1986年
10 方铁;;蒙元对贵州、广西与海南地区的统治和经营[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南说叙撤军没有时间表[N];人民日报;2005年
2 蒋安全、管克江;温家宝会见安南和印度外长辛格[N];人民日报;2005年
3 章轲;安南:减排并不是打击对发展的渴望[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4 记者 谢美华;安南呼吁消除信息技术差距[N];人民日报;2000年
5 复旦大学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筹) 张贵洪;安南:7次访华各有主题[N];解放日报;2006年
6 记者 丁喜刚;安南说农村是全球发展的关键环节[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7 记者 何洪泽;安南并无腐败但负失职责任[N];人民日报;2005年
8 张代蕾;衣锦还乡背负祖国厚望,安南会否竞选加纳总统?[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9 宋树涛 新华社特稿;安南寄语接班人:“脸皮要厚”,要学会对自己笑[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徐庭娅;中国经济对全球影响随处可见[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文源;明朝与安南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刘霁堂;明清(1368—1840)医学道德发展史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3 杜常顺;明朝宫廷与佛教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4 曾现江;胡系民族与藏彝走廊:以蒙古族为中心的历史学考察[D];四川大学;2005年
5 张金莲;发展与变迁[D];暨南大学;2006年
6 彭巧红;中越历代疆界变迁与中法越南勘界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7 王伟臣;英美法律人类学的困境:格卢克曼与博安南之争[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8 刘玉s
本文编号:9670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67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