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青年说”研究(1895-1925)

发布时间:2017-10-10 23:13

  本文关键词:中国近代“青年说”研究(1895-1925)


  更多相关文章: 清末民初 青年说 危机意识


【摘要】:1895—1925年是中国思想文化由传统过渡到现代、承先启后的转型时代。传统政治秩序的逐渐解体,不仅使国无重心,秩序失衡,而且使中国人思想上产生极大的混乱与焦虑,潜在政治危机背后的是更为广泛的思想危机。整个转型时代,中国有志之士的主体意识都由这种危机意识所主导。在这种危机意识的支配下,时人觉悟到:要想在这个列强虎视眈眈的变迁社会求得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冲破传统和保守束缚的锐气,给暮气沉沉的老大帝国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这股新鲜血液从何而来,一些有识之士将目光落脚于涉世较浅、不满现实、富有理想与热忱的青年学生身上。为何是“青年”?其背后潜藏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一方面在“崇争尚力”的进化论、对人才的呼唤及其崇新斥旧等近代思潮的激发下,青年学生群体成为中国士人救亡图存的希望和未来;另一方面,在新式学校、期刊杂志、自由结社等近代制度性传播媒介的相互作用下,一些有识之士将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与入世尚浅、满腹热忱的青少年联系起来,围绕青少年展开了新旧文化、建构民族国家及其理想人格等各种讨论和想象。“少年”、“青年”、“学生”成为清末民初舆论中心。清末民初一些有识之士鼓力宣传的“青年说”言论,即是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心怀“如何走出‘中世纪’”情结,为中国由传统转型至现代化所作的一种设想和尝试,其中所宣传和提倡的“崇争尚力”和“自由平等”思想,一反中国传统的“崇让尚德”观念,是时人社会观念变化的深刻体现。无论是“新旧之争”,抑或是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甚至是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转型等“青年说”中所展开的重要论述,无一不表露出时人充满危机意识的强烈时代感,“少年中国”、“青春中华”等口号,是时人面对日益严峻的政治、取向危机所作出的应急反应。这种闪烁着炽热情感的“青年说”作为一种重要的启蒙手段,一扫当时昏昏欲睡的状态,给暮气沉沉的老大帝国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激发了爱国志士力挽国家于倾颓,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决心,引起了他们的共鸣和回应,造成一个豪情奔放、满腔热情的狂飙时代。
【关键词】:清末民初 青年说 危机意识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绪论6-11
  • 一.选题来源6
  •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6-7
  • 三.研究综述7-10
  • 四.相关概念界定10-11
  • 第一章 “青年说”出现及盛行的缘由11-18
  • 第一节 时代背景11-12
  • 第二节 思想基础12-16
  • 第三节 社会基础16-18
  • 第二章 从“少年中国”到“青年崇拜”18-30
  • 第一节 晚清“少年说”与“重少”趋势的出现18-26
  • 第二节 民国“青年说”与“青年崇拜”风气的形成26-30
  • 第三章 危机意识下的“青年说”30-39
  • 第一节 危机意识下的“新旧之争”30-32
  • 第二节 危机意识下的“少年中国”想象32-36
  • 第三节 危机意识下的理想人格转型36-39
  • 总结与思考39-42
  • 参考文献42-46
  • 谢辞46-47
  • 个人简介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璞;;激扬文字 少年中国[J];中国档案;2011年12期

2 张化;李大钊与“少年中国”的理想[J];近代史研究;1989年05期

3 丁三;;少年中国 百年前的中国心灵图画[J];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08年06期

4 董智敏;;少年中国(中国画)[J];山西老年;2009年10期

5 冀楚忱;;少年中国[J];文苑(经典美文);2012年02期

6 胡展奋;;少年中国忧[J];新民周刊;2013年08期

7 梁启超;;少年中国[J];青年与社会;2008年10期

8 梁印平;秋玉英;;壮哉少年中国[J];学理论;2000年11期

9 朱俊瑞,吴秋华;少年中国与青春中华──20世纪初知识分子对中国形象的重构[J];东南学术;2000年01期

10 钱光培;向远;;“少年中国”之群——现代诗人及流派琐谈之三[J];文学评论;198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伟良;;试析李大钊的“少年中国”之理想[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2 王元周;;李大钊“少年中国”主义的形成与转变[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杰;《少年中国》述图强[N];中国商报;2007年

2 国防大学教授 郭凤海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王也扬;在风雨如磐的旧社会憧憬“少年中国”[N];北京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张保淑;“90后”诠释亚运“少年中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4 秦杰;《少年中国》与李大钊[N];中国商报;2004年

5 杨兆敏;从“少年中国”到“银发中国”[N];工人日报;2007年

6 罗晓汀;祝福北京奥运 祝福少年中国[N];亚太经济时报;2008年

7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杜书瀛;弘扬“少年中国”精神[N];人民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柴葳;少年中国的力量[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汪晓莉 国家图书馆典阅部;《少年中国》:少年中国学会的机关刊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魏仙耘;一曲英雄的少年壮歌[N];常德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永春;《少年中国》与五四时期社会思潮[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小倩;中国近代“青年说”研究(1895-1925)[D];宁夏大学;2016年

2 夏莹;五四时代的“少年中国”梦想[D];西南大学;2009年

3 梁维东;《少年中国》与中国形象的建构[D];河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091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0091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9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