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同:中国抗战历程流转与民众之选择
本文关键词:社会认同:中国抗战历程流转与民众之选择
更多相关文章: 抗日战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社会认同
【摘要】:对抗日战争与国家、民族、社会认同及其多重互动进行系统研究,是我多年来的一个浅尝辄止的想法。早在1985年8月出席全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学术研讨会时,有关抗日战争领导权问题的讨论就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此后,我就开始思考中国共产党实现对抗日战争领导权的中介环节问题。1995年9月,出席全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学术研讨会之后,我们更坚定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信心,并将抗日战争与华北社会问题研究确定为一个主攻方向。经过进一步思考,并受"新革命史"范式考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现领导权过程之启发,我认为,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作用主要在于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启蒙的话,抗日战争则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国家、民族、社会等多方面认同上达成广泛共识,是近代以来思想解放的一个高峰。上述想法促使我们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着手研究抗日战争与国家、民族、社会认同互动关系问题。我们认为,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领导权的实现,除了持久战、游击战等军事谋略之外,更主要的是日军全面侵华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使中华民族的认同空前高涨,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不动摇,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进程中,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认同观念在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当中逐渐传播开来,并日渐深入人心,进而在当时的各种关于国家重构和社会整合的理论学说中脱颖而出。作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家"雏形——根据地的建设成就,以及根据地对争取抗战胜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又让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因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使中共牢牢掌握了抗日战争的领导权,还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为后来的国家重构和社会整合指明了前进方向。
【作者单位】: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社会认同
【分类号】:K265
【正文快照】: 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认同和构建目标一直处于聚讼纷纭之中,各个阶级、阶层和党派团体纷纷提出符合各自利益诉求的思想及主张。民国建立后长期处于新旧军阀的统治之下,广大民众难以获得一致的社会认同感,更无法形成社会共识。“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奉行不抵抗主义,实行“攘外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留宝;罗国辉;;多重权力网络下的秘密组织——以抗战时期山西秘密组织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张富文;张磊;;试论刘少奇的党性修养思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包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向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白文刚,冀满红;皖北乡土因素与淮系集团的发展[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5 贾立臣;;“三个最大的机会主义的错误”探源——剖析布哈林在中共六大政治报告中的一个论点[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6 王春芳;;清末至抗战前安徽在全国稻米供需格局中的地位[J];安徽史学;2009年03期
7 王海光;;遵义会议前中共中央高层权力的转移:对毛泽东领导权威形成的历史考察[J];安徽史学;2011年01期
8 李红梅;;三青团成立的原因新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9 杨木庆;何善刚;;近代安徽茶叶的生产与发展态势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吴继轩;;明清山东西部地区棉花的种植与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思平;;论新四军的铁军精神[A];铁流12——纪念新四军成立70周年[C];2007年
2 李格;;毛泽东筹建中央人民政府的计划和基本原则[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叶张瑜;;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解决香港问题战略决策的历史考察[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永君;王晓书;;建国初期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思想[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吴敏先;曹冬梅;;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抉择和设想[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程珂;;再论建国前夕毛泽东对美国的和解努力[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贵田;;论中共满洲省委撤销原因及利弊得失[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8 杨志和;肖纯柏;;延安精神是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动力源泉[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9 滨下武志;朱荫贵;;19世纪后半期外国银行操纵中国金融市场的历史特点——及其与上海金融危机的联系[A];近代中国(第二辑)[C];1991年
10 张景岳;;北洋政府时期的人口变动与社会经济[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刘荣臻;国民政府时期的北京社会救助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谢永栋;南京国民政府中央信托局研究(1935-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蔡文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形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高璐佳;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潘祥超;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丁健;民初农商部研究(1912-1916)[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明;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连东;中国、印度与东南亚之间的鸦片“三角贸易”研究(1602-1917)[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敏;论战时体制下日本对东北战争资源的掠夺(1941-1945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晓晶;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制度理论与实践发展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梅学霞;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4 李翠杰;论和谐社会建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喜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战略研究[D];西安邮电学院;2010年
6 胡涵;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品质[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叶东;九江口岸贸易及其对城市近代化的影响[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治花;明清时期赣东北的社会动乱与族群关系[D];南昌大学;2010年
9 贾慧;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当代启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梁肖;民国时期皖北水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310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031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