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饭第一”到“宁可饿死”战后北平学人的经济生活与政治抉择(1945-1949)
本文关键词:从“吃饭第一”到“宁可饿死”战后北平学人的经济生活与政治抉择(1945-1949)
更多相关文章: 战后 北平学人 生活状况 经济政策 政治抉择
【摘要】:抗日战争结束至国民党败退大陆时期,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政治选择上趋利避害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随着国统区愈演愈烈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作为知识分子上层精英的大学教授的生活每况愈下,及至共产党接管统治之际,这些知识精英已然沦落到食不果腹的悲惨境地。本文以战后北平学人的经济状况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知识分子与国民党政权决裂的经济层面原因,认为战后北平学人与国民党决裂的过程经过了“吃饭第一”、反饥饿斗争、燃起希望、希望破灭、“宁可饿死”和彻底决裂几个阶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学教授享有丰厚的薪资待遇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处于社会上层阶级,经济归属感和社会优越感使其与国民党政权保持着亲密的“伙伴”关系。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国内经济转入战时轨道,人民生活普遍困苦,教授的待遇一落千丈,社会地位亦跌至底层。加之其他原因,一部分学人开始怀疑、甚至疏远国民党。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民党规定的法币与中央储备银行券兑换比率极不合理,造成北平等收复区物价暴涨。之后,随着内战的爆发,国统区的粮价持续上扬。国民政府虽然根据实际情况几次调整公教人员的薪俸待遇,但是调整后的工资仍不足以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于是,北平学人喊出了“吃饭第一”的口号。为了消除国统区的经济危机、维护自身的政治统治,国民政府于1947年2月颁布“经济紧急措施方案”。该方案规定对京沪地区的公教人员实施民生日用品配售,并且划定包括北平在内的全国32个城市为物价、工资严格管制地区。但是同样作为国家公教人员的北平学人,不仅无权享有京沪地区公教人员配售日用品的待遇,而且随着“经济紧急措施方案”的失效,被严格控制的工资远远赶不上飞速反弹的物价。在这种情况下,北平学人开始集体行动,公开向国民党争取待遇,并同学生一起向“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进发。1947年9月,国民政府对平津两地公教人员实施实物配售。实物配售使北平高校教授每月可以得到两袋平价面粉,这犹如一剂“强心剂”暂时安稳了民心,然而,1948年1月新出台的待遇调整方案规定取消实物配售,使教授们对国民党燃起的一丝希望再次破灭,北平教育界“反饥饿、争待遇”斗争再一次此起彼伏地开展起来。对公教人员的局部配售结束之后,国民政府决定在京、沪、平、津、穗实施全面粮食配售,配售粮源一半由美国援助,高校教师每月可以享受两袋平价美援面粉。这期间,美国对日本的扶植使中国知识分子看清了美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于是学生领导、开展了“反美扶日”运动。朱自清等北平学人亦通过拒领美救济粮、支援学生反美扶日运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同时,表现出了对国民党同流合污之辈的蔑视。币制改革是国民政府在无力回天之际进行的最后一次经济改革,也是使北平学人彻底与其决裂的最终推力。币改措施的实行没有挽救国统区的经济危机,反而使经济更加土崩瓦解,它犹如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压垮了知识分子对国民党的信任,致使两者离心离德,分道扬镳。
【关键词】:战后 北平学人 生活状况 经济政策 政治抉择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66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绪论13-25
- 一、选题缘起13-14
- 二、相关概念界定14-16
- 三、学术史综述16-23
-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不足之处23-25
- 第一章 “吃饭第一”——战后北平学人的生活状况25-36
- 第一节 战前生活优越25-28
- 第二节 “吃饭第一28-36
- 一、战后北平粮价飞涨28-31
- 二、今日教授“不挨饿即挨冻”31-36
- 第二章 向“反饥饿”进发36-44
- 第一节 “经济紧急措施方案”与北平学人36-40
- 第二节 与学生并肩作战——“反饥饿、反内战”运动40-44
- 第三章 由实物配售引发的斗争44-55
- 第一节 实物配售44-49
- 一、一剂“强心剂”44-46
- 二、不尽人意46-49
- 第二节 希望破灭49-55
- 一、两次待遇调整办法49-52
- 二、北平学人的抗争52-55
- 第四章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55-63
- 第一节 美粮来了55-57
- 第二节 不食美国嗟来之食57-63
- 一、“反美扶日”运动57-60
- 二、北平学人的骨气60-63
- 第五章 彻底决裂63-72
- 第一节 币制改革与北平学人63-68
- 一、“经济翻身,就此一举”63-65
- 二、“币改”以后的生活65-68
- 第二节 决裂前夕的挣扎68-72
- 结语72-75
- 参考文献75-79
- 致谢79-80
- 附件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定康;;从家庭记帐想到的[J];中国邮政;1992年05期
2 涂龙峰;王宗达;;关于留守青少年学生生活状况的调查——以江西J县为例[J];农业考古;2012年06期
3 王毅萍;城市下岗女工的生活状况及其社会适应[J];济南大学学报(综合版);1998年03期
4 秦艳;浅谈两宋之交妇女的生活状况[J];长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王渊明;;法国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状况与社会发展的关系[J];历史研究;1985年05期
6 ;买房,,还是租房?[J];北京纪事(纪实文摘);2007年01期
7 张文伟;日本现代化过程中农村生活状况分析[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徐全庆;;幸福不再[J];文学港;2007年03期
9 胡静;;清代甘肃中下层社会寡妇的生活状况探析——以甘肃地方志为基准[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王锋;;抗战时期大后方学校教师的生活状况探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群;;关注农村“留守”老人[A];陕西老年学通讯·2011年第1期(总第85期)[C];2011年
2 ;商州区老年人状况调查与浅析[A];陕西老年学通讯2010年第4期(总第84期)——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与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文选[C];2010年
3 李峰;枫叶;;西府老人乐无忧——宝鸡市农村养老工作一瞥[A];陕西老年学通讯·2011年第2期(总第86期)[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孟召华邋通讯员 曲维东;关注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状况[N];人民政协报;2007年
2 甄翔 高海燕;全国劳模生活状况改善[N];连云港日报;2009年
3 记者 魏盼生;反映不同收入居民生活状况[N];汕头日报;2012年
4 山西省民政厅 游炜 薛宝林 徐皓蓬;城乡贫困家庭生活状况分析[N];中国社会报;2013年
5 朱梅;我市大力改善残疾人基本生活状况[N];白银日报;2007年
6 鲁丽玲;一半残疾人打“光棍”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吗?[N];中国社会报;2007年
7 记者 古春婷邋通讯员 刘涌;城区困难职工增加两成[N];珠海特区报;2008年
8 赵玫;第三次全市残疾人事业工作会议召开[N];平凉日报;2007年
9 张正春;如何提高农村高龄老人幸福指数[N];菏泽日报;2009年
10 记者 辛采;市领导走访慰问特困职工困难劳模和特困老党员[N];承德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晓娟;从“吃饭第一”到“宁可饿死”战后北平学人的经济生活与政治抉择(1945-1949)[D];山东大学;2016年
2 陈柳青;天津工人经济收入与生活状况考察(1930-1956)[D];天津大学;2009年
3 左文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及对策[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金燕;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工资及生活状况考(1920年代-1950年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夏伟;农村丧偶老人的生活状况及丧偶适应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6 莫翠鸾;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早期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马之巍;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新式劳动力生活状况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曾忠胜;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及微观影响因素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9 廖敏;长沙市养老机构及入住老人需求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范哲宣;农村独居女性老人养老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388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038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