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清到五四:亚洲主义在中国的消退及其后果
本文关键词:从晚清到五四:亚洲主义在中国的消退及其后果
更多相关文章: 近代中国的亚洲主义 李大钊 东亚区域合作问题
【摘要】: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在中国曾出现过一次不大不小的讨论"大亚细亚主义"的热潮,其中李大钊所倡导的以殖民地解放、民族自决和世界主义为主旨的"新亚细亚主义",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然而,随着后来中国人亚洲意识的消退,作为区域合作思想资源的这场讨论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本文试图穿越历史烟云,追溯和勾稽近代以来中国"亚洲主义"思考的来龙去脉,分析其消失的原因及后果,并尝试思考21世纪东亚区域合作的可能性问题,为构筑全新的区域主义思想提供历史参照。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关键词】: 近代中国的亚洲主义 李大钊 东亚区域合作问题
【分类号】:K25
【正文快照】: 相对而言,中国人缺乏区域主义的思考理念,历史上也少有地区联盟合作的思想资源。仅就“亚洲”而言,比起“二战”前的日本和1980年代以来的韩国等,中国人的“亚洲主义”或“东亚意识”比较淡薄。这当然有着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而我在这里要提出的是:实际上在一百年前的辛亥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辛石;“中日民间交流与东亚区域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在沈阳召开[J];日本研究;2005年02期
2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涵;;中国崛起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董正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A];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第一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柏松;日本应为东亚区域合作多作贡献[N];国际商报;2007年
2 冯武勇;东亚区域合作充满机遇与挑战[N];中国改革报;2012年
3 记者 郝欣 曾江;培育民众对东亚区域合作的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张毅君;东亚区域合作迈新步[N];人民日报;2001年
5 梅新育;先南后北:中国东亚区域合作战略的抉择[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6 张键 外交学院外交学系;东亚区域合作的新亮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环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王少普;东亚区域合作核心为何舍大就小[N];国际金融报;2005年
8 金柏松;日本应对东亚区域经济发展多做贡献[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9 苏浩;稳步发展的东亚合作[N];人民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程晖 达娃恰;小企业 大平台[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晶晶;当前东亚区域合作中公共产品供应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康学良;东亚区域合作的制约性因素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3 薛飞;中国参与东亚区域合作的战略思考[D];外交学院;2005年
4 王彦智;东亚区域合作:现状、进程与前景的理论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学军;东亚区域合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莉;东亚区域合作的制度分析[D];青岛大学;2005年
7 侯洪雁;东亚区域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李双阳;东亚区域合作中的美国因素[D];山东大学;2012年
9 董传玺;韩国的东亚区域合作政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10 赵真真;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对东亚区域合作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404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040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