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策策略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本文关键词: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策策略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摘要】:国共两党在第二次合作中对于政策和策略虽往往混用,但还是有基本分别的:政策是行动准则,策略是实现政策的谋略手段,二者相辅相成、上下分层运作。这次合作没有共同组织、共同纲领,因而也就没有共同的政策和策略可以遵循,只能由两党各自的政策策略指导运行。这次合作中,国民党的政策是抗战、反共、统一,对中共的策略是容共、溶共、限共等;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政策是抗日、民主、改善民生等,总策略则是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这种政策对立导致合作中磨擦不断。因为有抗日这一根本的民族立场,才有了双方的抗日最基本政策,才使合作得以形成并艰难维系到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民族立场和爱国情怀,至今仍是国家统一所必需。
【作者单位】: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
【关键词】: 第二次国共合作 政策 策略 民族立场
【基金】: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专项(2009—ZDZX03),项目负责人:胡大牛
【分类号】:K265.19
【正文快照】: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二次合作,作为两党政策和策略的产物,对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发挥了关键性的历史作用。但对此问题的研究,迄今甚少。这无益于正确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第二次国共合作成功的历史经验,亟需加强研究;所以本文旨在抛砖引玉。1在第二次国共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留宝;罗国辉;;多重权力网络下的秘密组织——以抗战时期山西秘密组织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张富文;张磊;;试论刘少奇的党性修养思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包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向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陈鹏鸣;试论康有为的大同理想[J];安徽史学;2000年04期
5 张勤,朱超南;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建立[J];安徽史学;2001年02期
6 徐思彦;;合作与冲突:劳资纠纷中的资本家阶级[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7 贾立臣;;“三个最大的机会主义的错误”探源——剖析布哈林在中共六大政治报告中的一个论点[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8 王海光;;遵义会议前中共中央高层权力的转移:对毛泽东领导权威形成的历史考察[J];安徽史学;2011年01期
9 李红梅;;三青团成立的原因新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10 王先俊;论周恩来的伟人品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默;;战前国军的整建——以编制为中心[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朱英;;再论国民党对商会的整顿改组[A];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No.1(2004)[C];2005年
3 岳思平;;论新四军的铁军精神[A];铁流12——纪念新四军成立70周年[C];2007年
4 蔡继煌;;为中华腾飞弘扬铁军精神[A];铁军精神研究——新四军成立70周年纪念文集[C];2007年
5 胡景北;;农业土地制度和经济发展机制:对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史的一种理解[A];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演讲讨论稿)[C];2002年
6 李格;;新中国地方政府制度的建立[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李格;;毛泽东筹建中央人民政府的计划和基本原则[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叶张瑜;;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解决香港问题战略决策的历史考察[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永君;王晓书;;建国初期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思想[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吴敏先;曹冬梅;;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抉择和设想[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孙桂珍;国民革命军政工制度研究(1924-1949)[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东;国民政府江西第五次剿共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4 赵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政治体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孙岩;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党政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蔡文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形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高璐佳;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刘文玉;周恩来的人民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吴桂韩;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晶;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制度理论与实践发展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梅学霞;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3 秦佳;国民党民众运动研究(1924—1937)[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翠杰;论和谐社会建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唐剑君;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宣传工作的历史考察[D];湘潭大学;2010年
6 向静;抗战新闻漫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焦徽;衡阳城市现代化进程研究(1840-1949)[D];湘潭大学;2010年
8 刘炳辉;大革命失败至中共六大期间周恩来为党所作贡献[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高喜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战略研究[D];西安邮电学院;2010年
10 徐晶晶;抗战时期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红红,李立菊;民主党派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作用评述[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2 李百齐;对第二次国共合作历程艰难的历史思考[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3 焦金波;论第二次国共合作与“一国两制”的相似性[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4 王进;第二次国共合作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J];党史文汇;2004年02期
5 贺朝霞;第二次国共合作与“一国两制”模式选择[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张文生,邹慧君;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与启示[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唐日梅,孙爱军;第二次国共合作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李赫亚;;第二次国共合作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J];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9 孟庆春;张永莉;;第二次国共合作长期持续原因及历史启示[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杨东海;李雪灵;;也谈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式[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荣阶;;浅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A];抗日战争史及史料研究(一)——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2 金普森;;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战争[A];抗日战争史论文集——中国现代史学会第四、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3 童志强;;从新四军的几个主要历史关节看周恩来在第二次国共合作过程中的统战实践[A];周恩来百周年纪念-全国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C];1998年
4 刘天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A];铁流:新四军统一战线工作专辑——新四军统一战线工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周荣发;;我是三支队六团的一个兵[A];老兵话当年(第四辑)[C];2003年
6 林炯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爱国华侨[A];抗日战争史论文集——中国现代史学会第四、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7 ;舒同同志的讲话[A];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三十年纪事(1980-2010)[C];2010年
8 张亦民;;浅论新四军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铁流:新四军统一战线工作专辑——新四军统一战线工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童志强;;张云逸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A];新四军与抗日战争——纪念新四军成立60周年论文集[C];1997年
10 曹月华;;新四军成为华中抗日中流砥柱的成因[A];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西南大学 潘洵;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贡献及其启示[N];光明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申晓佳 实习生 李海岚;对第二次国共合作历史的重新审视[N];重庆日报;2014年
3 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执笔 周勇;伟大转折中的英雄城市[N];重庆日报;2014年
4 庾新顺 刘绍卫;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N];广西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任成琦;国共两党:两次携手的峥嵘岁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6 王建新;“历史的转折——纪念西安事变70周年展”在京开幕[N];人民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董平;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爱国华侨的重大贡献[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陈登;国共两党对第二次国共合作主张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辛志军;第二次国共合作组织形式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朱同留;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在重庆的舆论平台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王建云;邵力子与第二次国共合作[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罗春梅;国民党左派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655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065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