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现代性:吴宓新人文主义文化观的价值与局限

发布时间:2017-10-26 13:12

  本文关键词:反思现代性:吴宓新人文主义文化观的价值与局限


  更多相关文章: 吴宓 白壁德 新人文主义 学衡派 新文化运动


【摘要】:中西古今之争是晚清启蒙运动以来中国思想界和文化界的核心命题。吴宓作为学衡派的主要代表,往往被看作新文化运动的反对者和对立面,但吴宓却自我表白是"渴望真正新文化之得以发生的"。那么,吴宓所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与新文化运动的张力和冲突何在?他所主张的新人文主义对于反思现代性具有何种价值和意义?学衡派为何不能进入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的主流?本文从吴宓所倡导和践行的新人文主义文化观和教育观两个方面求解,并以此揭示吴宓的学衡主张对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吴宓 白壁德 新人文主义 学衡派 新文化运动
【分类号】:B261;K25
【正文快照】: 自晚清启蒙运动以来,中西古今之争一直是中国思想界和文化界的核心命题。争论的焦点在于中国知识分子对待儒学传统和现代性的态度。以吴宓、梅光迪等为代表的学衡派和以陈独秀、胡适等为代表的新文化派都试图从西方借鉴解决中国问题的良方。围绕中国现代化的何去何从问题,两派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玉林;关于新人文主义批评的理解与思考[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6期

2 罗惠缙;新人文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朱寿桐;;辜鸿铭“尊王”观的新人文主义背景[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朱寿桐;;新人文主义:西方背景及中国场域的概念论辩[J];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04期

5 朱寿桐;;“新人文主义”与“新儒学人文主义”[J];哲学研究;2009年08期

6 王威多;;设计的新价值和新境界——小议新人文主义设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12期

7 徐仲佳;;探幽发微 条分缕析——评朱寿桐先生新著《新人文主义的中国影迹》[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甘绍平;;新人文主义及其启示[J];哲学研究;2011年06期

9 刘吉;;迎接新人文主义时代(三)[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2年04期

10 苏生;新人文主义[J];译林;198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柏峰;;新人文主义散文的特质[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道路·创新·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交流论文选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新人文主义中国影迹的学术追寻[N];光明日报;2010年

2 徐仲佳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用意念理性解读新人文主义在中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刘吉;迎接新人文主义时代[N];文汇报;2011年

4 主持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 汉斯·道维勒;巴黎论道:儒学与新人文主义[N];光明日报;2012年

5 朱寿桐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新人文主义:在意念理性上展开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德国波鸿大学哲学系 Birgit Sandkaulen 谢永康 译;教育不只是知识的媒介更是人格的培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李春雷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 陈圣屏 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徐希军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生 简明海 台湾政治大学历史所博士生 葛亮 香港大学历史系博士生;追寻近现代学者的思想轨迹[N];社会科学报;2005年

8 杨舰;科学与人文的反思[N];光明日报;2002年

9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武夷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N];科技日报;2002年

10 于平;新人文主义的文化交响[N];中国文化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闫佳佳;新人文主义儒学—学衡派主将梅光迪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乔运超;萨顿新人文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D];河南大学;2014年

3 李玉;鲁迅与中国现代新人文主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伟;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的解读和再造[D];北京大学;2006年

5 黄昌华;论新人文主义对梁实秋和吴宓文学观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熹;“学衡”与新人文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蔡龙威;欧文·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对吴宓和梁实秋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987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0987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8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