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时期中共对孙中山符号的界定与阐释
本文关键词:论民国时期中共对孙中山符号的界定与阐释
【摘要】:孙中山逝世后,中共将孙中山符号用作反帝旗帜。因继续国民革命的计划失败,中共遂弃用孙中山符号。在日本侵华的危急关头,为建立民族统一战线,中共重拾孙中山符号,并在抗战期间利用国民党构筑孙中山符号的模式,阐释中共关于时局和中国革命的认识,由此构建了特有的孙中山符号,沿用经年,体现并巩固了孙中山符号超越党派的民族主义象征功能。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教育部一般规划项目《孙中山符号与中华民族认同》(项目号:10YJA77000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58
【正文快照】: 近年来,由于社会文化史的兴起,将孙中山视为政治/文化符号的研究进路颇为流行,为孙中山研究领域提供了富有新意的成果。如沈艾娣在研究民国“共和国民”观念的塑造时,注意到国民党对孙中山符号的利用改写了晚清以来的革命史1;陈蕴茜则从时间、空间、仪式等角度对孙中山符号的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宪明;杨琥;;五四时期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二阵地——《晨报副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与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张秋实;中共三大以后莫斯科召回马林原因探讨[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3 陈红民,魏兵兵;国民革命期间中共之宣传策略初探——以1923—1925年之《向导》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4 周良书;;中共创建时期党内的几次争论[J];安徽史学;2006年03期
5 黄爱军;;试论“党内合作”的历史局限性——党内合作限制了中共对领导权的争取[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6 卢玉华;;陈独秀与陈炯明关系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肖u!;;共产国际与中共早期组织的筹建[J];北京党史;2010年05期
8 倪兴祥;徐云根;;近十年中共一大研究述评[J];党的文献;2011年03期
9 王占仁;尚金州;;1935—1937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新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刘睿;;论马克思主义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理论逻辑进程[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同乐;苏文珠;;论孙中山与苏俄关系[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贵福;;中共对孙中山与张作霖结盟的态度评析(1921—1925)[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永春;;蔡和森对创建和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贡献[A];毛泽东研究2011年卷[C];2011年
4 邵雍;;“民主的联合战线”的提出与转变[A];文化复兴:人文学科的前沿思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建国;领袖著作与意识形态:孙中山著作的出版与传播研究(1919—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明;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文治;鄂豫皖苏区道路:一个民众动员的实践研究(1920-1932)[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白基龙;一战后中韩民族主义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田湘波;中国国民党党政体制剖析1927-1937[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金富军;中共早期反帝理论与策略研究(1921-1925)[D];清华大学;2005年
7 杨会清;中国苏维埃运动中的动员模式研究(1927~1937)[D];浙江大学;2006年
8 赵崇华;中国共产党早期政权思想研究(1920-1927)[D];四川大学;2006年
9 尚红娟;革命党精英在联俄容共后的蜕变[D];复旦大学;2008年
10 王占仁;共产国际、联共(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919-1943)[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刚;广州大本营外交新陈代谢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崔应忠;政党、动员与青年[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伍安;黄爱、庞人铨与湖南工人运动领导权的转移[D];湘潭大学;2011年
4 胡晓会;1921-1935年中共早期对外政策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1年
5 王小彬;试论早期共产国际、俄共(布)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的“苏俄利益中心”倾向[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刘建平;国民二军联俄联共历史考察[D];西北大学;2002年
7 黄建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左”倾错误理论发端新探[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8 崔晓东;维经斯基有关中国革命的思想述评(1920—1927)[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9 胡云霞;共产国际、苏俄在华政治盟友的选择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10 申长秀;大革命时期瞿秋白关于农民问题认识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1384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138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