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主叙事的源起、流变与重构——评李怀

发布时间:2017-11-06 18:32

  本文关键词:近代中国主叙事的源起、流变与重构——评李怀印《重构近代中国》


  更多相关文章: 《重构近代中国》 主叙事 学科化 阶级革命 民族革命


【摘要】:李怀印著《重构近代中国》对于中国近代史主叙事的源起与流变作了较为清晰的梳理,并对主导叙事的政治思潮、时代变迁等作了有一定深度的解析,其研究方法和视角具有启示意义。同时,该著亦难免缺憾。其一,对"学科化"的论述仍未充分展开。其二,将史学史与政治斗争结合起来加以分析,寻绎史学背后的权力斗争脉络,确能发掘被忽视的一些面相;但史学观点之分歧,很难完全归结为权力争夺。且学术思想与权力斗争之间的关联非常微妙,往往不易征实。其三,用"革命"叙事与"现代化"叙事的平行发展与对峙来梳理20世纪的中国近代史书写,遮蔽了"革命"叙事内部的分歧和紧张。有必要进一步追溯至国共两党对于近代历史的认知和叙述,并作"民族革命"叙事与"阶级革命"叙事的分殊。若着眼于"革命"叙事中"阶级"与"民族"两个维度的消长,对中国近代史主叙事的衍变当有更为贴切的解释。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类号】:K25
【正文快照】: 关于20世纪初期以来中国近代史诠释架构的演进嬗变,学界巳有不少回顾和反思。①有关论述注意到中国近代史叙事同现实的紧密络合,但对于时代社会背景、相互角逐的意识形态及权力关系具体如何型塑史家的近代史书写,则尚缺乏更有深度的理性分析。至于史家思维智识的偏好、不同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军喜;20世纪30年代两种中国近代史话语之比较[J];近代史研究;2002年02期

2 张海鹏;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J];近代史研究;2005年01期

3 夏明方;;一部没有“近代”的中国近代史——从“柯文三论”看“中国中心观”的内在逻辑及其困境[J];近代史研究;2007年01期

4 阿里夫·德里克;朱浒;;欧洲中心霸权和民族主义之间的中国历史[J];近代史研究;2007年02期

5 徐秀丽;;从引证看中国近代史研究(1998—2007)[J];近代史研究;2009年05期

6 郑师渠;;近代史教材的编撰与近代史研究的“范式之争”[J];近代史研究;2010年02期

7 夏明方;;中国近代历史研究方法的新陈代谢[J];近代史研究;2010年02期

8 牟安世;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名著─—范著《中国近代史》[J];近代史研究;1994年01期

9 刘大年;中国近代历史运动的主题[J];近代史研究;1996年06期

10 吴迪;这也是一种历史的调查——《武训历史调查记》的调查[J];历史教学;2004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超;;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电报局的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 储著武;;论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3 吴汉全;;陈独秀与中国近代史研究[J];安徽史学;2006年03期

4 吴怀祺;;史学话语权与20世纪的中国民族史学——兼说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5 郭若平;;意义的赋予:时势转移与“五四”话语的演变[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6 易鑫;;没有“中心”的中国中心观——读《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7 赵世瑜;;多元的时间和空间视阈下的19世纪中国社会——几个区域社会史的例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黄海烈;;功夫在诗外:戏曲、歌谣和民俗学对顾颉刚“层累说”的影响[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龚云;;20世纪80~9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视角”的兴起[J];武陵学刊;2010年02期

10 叶朝良;浅论历史研究中的“目的论”倾向——以辛亥革命前十年中国社会主流的探讨为例[J];巢湖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庆云;;“三次革命高潮”解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 武翠红;周采;;论外国教育史学理论及研究的必要性[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田湘波;;试比较中国行政管理学“十”字型学派与公共管理学派的特征[A];首届青年中国公共行政学者论坛: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行龙;胡英泽;;三十而立——社会史研究在中国的实践[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5 王杰;杨新新;;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学术回眸[A];“辛亥革命与民族振兴”论坛交流材料[C];2011年

6 胡尚元;;试论1958年“史学革命”中高校的群众性大批判[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的历程[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8 吕文浩;;他山之石——民国社会学者的历史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9 夏明方;;中国近代历史研究方法的新陈代谢——新革命范式导论[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10 张太原;;发现史料之外的历史——以傅斯年研究为例[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奉臻;从“隐性自在”到“显性自为”[D];吉林大学;2011年

2 黄文治;鄂豫皖苏区道路:一个民众动员的实践研究(1920-1932)[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褚亚男;昆仑影业公司发展研究(1945-1952)[D];上海大学;2011年

4 谷学峰;1958年“史学革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樊庆臣;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创建与运作[D];山东大学;2011年

6 王才友;“赤”、“白”之间:赣西地区的中共革命、“围剿”与地方因应[D];复旦大学;2011年

7 代洪亮;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D];山东大学;2011年

8 吴波;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周勇;知识、教化与欲望[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志永;建国初期河北省婚姻制度改革研究(1950-1956年)[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家惠;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艺萍;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论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本森;急进与保守·剧变与不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天通;李济的考古学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闵韬;保罗·柯文等美国学者关于费正清“冲击—回应”模式的争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晓阳;郭廷以近代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勇;日俄战争前后留日学生心态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江荣;东乡族经济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曾鹏辉;论胡绳早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接受与传播[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志田;发现在中国的历史——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点反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程龙 ,杨立琴;毛泽东的学术知音范文澜[J];党史博采;2004年04期

3 布鲁斯·M·斯蒂文;中国口述史学的调查[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01期

4 欧阳军喜;蒋廷黻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二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张树德;张闻天与毛泽东移交权力内情[J];湖北档案;2004年03期

6 王金艳;从分歧到全面合作——从瑞金到延安时期的张闻天与毛泽东[J];党史博采;2001年09期

7 罗志田;学术与社会视野下的20世纪中国史学——编书之余的一些反思[J];近代史研究;1999年06期

8 罗志田;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一例[J];近代史研究;2000年03期

9 杨兴梅;观念与社会∶女子小脚的美丑与近代中国的两个世界[J];近代史研究;2000年04期

10 罗志田;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J];近代史研究;2000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其泰;[N];光明日报;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玲;近代中国仁人志士的忧患意识与变革思潮述论[J];怀化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2 马小林;近代中国变革的一点启示[J];人民论坛;2002年02期

3 君凡;近代中国的“补漏”意识及其危害[J];历史教学;2002年03期

4 蔡云辉;近十年来关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综述[J];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02期

5 杨光斗;对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再认识[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洪振强;近代中国对商会的早期认识述论[J];安徽史学;2004年02期

7 赵朝峰,宋艳丽;近20年来西方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研究述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陈钢;近代中国早期邮票发行述要[J];中国地方志;2004年04期

9 王林,唐子奕,郭之;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形上缺失分析[J];学术交流;2004年05期

10 马建华;近代中国的汽车展览[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近代中国》第2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2 ;《近代中国》稿约[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3 ;《近代中国》编委会[A];近代中国(第六辑)[C];1996年

4 ;《近代中国》第3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5 ;《近代中国》第4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6 ;《近代中国》第1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7 ;《近代中国》第3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8 ;《近代中国》稿约[A];近代中国(第二辑)[C];1991年

9 ;《近代中国》编委会[A];近代中国(第一辑)[C];1991年

10 ;来函照登[A];近代中国(第二十三辑)[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石;近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曲折演变[N];人民日报;2000年

2 王中江 清华大学哲学系;近代中国的“自强主义思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程美东;近代中国的社会梦想回眸[N];北京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杜娟;考察德国文献中的近代中国[N];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马敏;近代中国的商业启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广东中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胡波;中山人与近代中国的上海[N];文汇报;2012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现代史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马勇;近代中国的“悲情叙事”[N];金融时报;2013年

8 李育民;血写的条约与近代中国[N];光明日报;2011年

9 苏墨;探寻近代中国变局 揭秘击毙拉登内幕[N];工人日报;2012年

10 李永军;马克思谈近代中国由盛转衰的几篇文章[N];团结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训华;清末浙江学生群体与近代中国[D];上海大学;2010年

2 蔡云辉;战争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卢征良;近代中国市场之倾销与反倾销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谢辉;陈琪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D];浙江大学;2005年

5 龚咏梅;“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江远山;近代中国地域政治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吴静;近代中国民办企业的技术引进[D];厦门大学;2009年

8 岳宗福;理念的嬗变 制度的初创[D];浙江大学;2005年

9 马陵合;清末民初铁路外债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左世元;近代中国政派、政要之对日态度及策略研究(1915-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维刚;近代中国错失现代化机遇的原因及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周萍萍;清末留日女学生与近代中国女子教育[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胡兆君;近代中国“国货”思潮及其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4 王洪涛;成长与迟滞:近代中国华商保险业发展历程的历史考察(1865-1945)[D];厦门大学;2006年

5 王媛媛;近代中国童工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李伟华;近代中国的游学与海归(1900-1937)[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7 薛坤;近代中国博览事业的起步和发展(1851-1937)[D];苏州大学;2011年

8 徐天娜;近代中国“资本家”概念的起源及其早期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春华;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的经济主权(1870-1895)[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马静;电报在近代中国的创办历程[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1488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1488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7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