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面前的“不平等”——南京大屠杀期间国际安全区中国难民内部分层

发布时间:2017-11-08 21:30

  本文关键词:死神面前的“不平等”——南京大屠杀期间国际安全区中国难民内部分层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 日本 南京大屠杀 安全区 难民 不平等


【摘要】: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国际安全区最多容纳了约25万中国难民。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这些难民面对"死神"侵华日军,命运并不"平等"。相比"特殊"难民,"普通"难民整体境遇更形竭蹶,尽管日军的无差别暴行会抹平他们之间的"不平等"。中国难民内部的分层与近代以来列强在中国形成的特殊利益和条约体系有关。而且,同样面对日军,中西人士处境完全不同,其食物结构可见一斑。面对死神的不平等,揭示了南京大屠杀的多重悲剧性。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基金】: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抗战时期中国受害者PTSD研究——以南京大屠杀受害者为中心”(09BZS021),项目负责人:张生
【分类号】:K265.6
【正文快照】: 南京大屠杀期间,中国难民失去了中国政府保护,面对屠杀、强奸和抢劫,只有少量欧美人士可以依赖,南京国际安全区最多时收容了约25万中国难民。而日军在“屠杀令”1存在的前提下,其犯罪是普遍而蓄意的。所以就整体而言,中国难民都是日军制造的浩劫的受害者,无论贫富贵贱。然而,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对南京市民社会心理的影响[J];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2 王琳;国耻岂能忘记──南京大屠杀简介[J];党史纵横;2000年03期

3 ;南京大屠杀──一场使30余万生灵罹难的空前浩劫[J];民国春秋;2000年06期

4 王春生;否定南京大屠杀:警示我们什么?[J];福建党史月刊;2000年05期

5 朱成山;“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岂容翻案[J];群众;2000年04期

6 黄舍骄;;日本前外相佐证南京大屠杀[J];世界知识;2000年05期

7 刘维荣,林挺;南京大屠杀亲历档案──魏特琳日记[J];档案;2001年06期

8 孙宅巍;论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认定的历史演变[J];江海学刊;2001年06期

9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墙[J];全国新书目;2001年02期

10 马振犊;财政部驻港人员有关南京大屠杀等问题的情报[J];民国档案;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燕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1937—1985)[A];中华民族的抗争与复兴——第一、二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7年

2 程兆奇;;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几个问题[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3 孙宅巍;;论国共两党对南京大屠杀的共识[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4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的后遗症:幸存者的创伤[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5 李习文;;南京大屠杀真相的对外传播[A];公共外交季刊2011夏季号(总第6期)[C];2011年

6 周华;;南京大屠杀的罪恶历史不容否定[A];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C];2005年

7 姜玉春;;南京大屠杀见证人,德国大使馆行政主管沙尔芬贝格之死[A];中国近现代史料专题研究[C];2011年

8 程兆奇;;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几个问题[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9 张生;;南京大屠杀的“德国视角”——以德国外交档案为中心[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10 姚群民;;《救国时报》在海内外披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述评[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派记者 倪秀萍;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巡展到武汉[N];南京日报;2005年

2 记者 蔡玉高;南京大屠杀史实巡展吸引观众六十万[N];人民日报;2005年

3 张连红 潘伟伟 吴昌红;旅日华侨资助南京大屠杀研究[N];新华日报;2004年

4 王东满邋王如何;《〈永远的纪念——抗战在山西〉暨纪念“七七”芦沟桥事变、日寇南京大屠杀七十周年》大型书画诗文展开幕[N];人民代表报;2007年

5 蔡玉高 黄歆;本多胜一:揭露南京大屠杀日本记者第一人[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6 茆雷磊;台新版历史教材不提南京大屠杀[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蔡玉高;一美籍华人捐赠367件南京大屠杀新证[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8 颜芳;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揭牌[N];新华日报;2006年

9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蒋信伟;南京大屠杀,走进学术研究的深层[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记者 左中甫邋通讯员 杨啸;她让众多西方人加入南京大屠杀研究[N];南京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春霞;新闻媒体中的南京大屠杀[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袁志秀;美国人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见证、传播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仇凯;论以色列的大屠杀教育—兼论对我国中学南京大屠杀教育的启示[D];鲁东大学;2014年

4 鲁贵洋;唯物史观与《南京大屠杀辞典》编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5 赵艺毅;日本报纸在南京沦陷前后的报道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6 辛洁;张纯如与南京大屠杀的国际传播[D];国际关系学院;2015年

7 安博;南京疯女人:《南京安魂曲》的精神哀悼和集体忧郁[D];南京大学;2013年

8 陈新;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南京大屠杀内容的教育价值[D];鲁东大学;2015年

9 颜玉凡;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录的调查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晓红;影像生产与集体记忆[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588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1588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8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