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社会党研究:1945-1949年
发布时间:2017-11-09 17:18
本文关键词:中国民主社会党研究:1945-1949年
【摘要】:抗战胜利后,作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比较活跃的势力——中国民主社会党(以下简称民社党),是由同属“康·梁”一脉的原中国国家社会党(以下简称国社党)和海外的中国民主宪政党(以下简称民宪党)于1946年8月改组而成。民社党在1945-1949年间,虽曾积极主张通过民主宪政的方式调处国共冲突,力促国内实现和平民主的政治环境,但终因客观环境和自身问题的局限而以失败告终。即使如此,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我们也应看到在国共两党之间、实现国内民主和平方面,民社党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总结其“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等重要思想及理论,或许仍能对今天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国家体制构建提供借鉴。 本文共分六个章节,将在尊重客观史实的基础上,结合民社党的主要人物,重点对民社党的历史沿革、组织成立、思想理论、主要活动和历史命运等几个方面展开介绍,并对民社党提出的“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等观点和主张作较为全面的论述,力求还原一个客观、完整、真实的中国民主社会党。 第一章绪论部分,通过对现有民社党研究文献的系统梳理,对相关研究论域的准确把握,分析并发现当前学术界关于民社党研究的薄弱环节,指出本文的创作意义及价值。同时对本文的研究特点和研究方法作较为详细的介绍;第二章,追溯民社党的历史渊源及其组织运行特点,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组织渊源、思想渊源、民社党成立背景和组织运行概况;第三章,重点介绍民社党的思想理论主张,主要包括民社党的“立国理念”、“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及文化主张”、“外交策略”及拟实现“民主社会主义”的路径。第四章,通过对民社党在1945-1949年间主要政治活动的介绍和分析,清晰呈现出民社党的政治立场及主张的发展演变过程;第五章,指出民社党在一步步走向国民党的过程中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以致最终沦为国民党的“政治花瓶”,同时,其主要领导人张君劢、张东荪也随着民社党的败北而逐渐退出中国政坛。第六章,辩证的分析总结出民社党在对中国政治贡献之余,也留给了中国政治深刻的历史教训,其中既有民社党自身阶级属性和组织结构缺陷方面的原因,也有其理论困境的因素,因此,中国的历史最终还是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汝伦;“第三条道路”[J];读书;1999年04期
2 尹涛;;中国民主社会党的成立及特点[J];民国档案;2009年02期
3 丁三青,郑俊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生产力意义[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5年04期
4 宋亚文;试析张东荪的中间路线思想[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陈先初;张君劢中国近代化构想述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2期
6 陈先初;张君劢思想研究述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6期
7 高春菊;试析民主社会党参加伪国大的原因[J];衡水师专学报(综合版);2000年02期
8 胡丽娟;;张君劢与张东荪绝交原因探析——一个宪政主张上的比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袁宏;;民盟的两次分裂及其政治取向的演变[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秦立海;民盟组织内部的分化与斗争[J];历史教学;1997年03期
,本文编号:11628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162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