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视野看胡适与傅斯年对日策略的异同
本文关键词:从国际视野看胡适与傅斯年对日策略的异同
【摘要】:"九一八"事变后,胡适的"主和"与傅斯年"主战"虽是横亘在二人之间的一道心理鸿沟,但"和"与"战"各有其理由,并非像名词显示的那样泾渭分明。在对待国联及李顿调查团报告书的问题上,胡适出于世界主义和国际公义的考量,主张接受;傅斯年则秉持民族主义立场,在接受与拒绝之间摇摆。随着日本侵略规模的扩大,国联调解的失败,胡适谋求通过接受国际调停来使中国融入世界的愿望也付之东流。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K265
【正文快照】: 1956年,胡适回忆说,丁文江、蒋廷黻、傅斯年等常负《独立评论》编辑责任的几位朋友的主张并不一致,彼此之间常有激烈的辩论,比如“对日本的问题,孟真是反对我的”[1]。其时傅斯年墓木已拱,胡适亦步入花甲,却仍记得在对日问题上傅斯年扮演的反对者的角色,适足反映当年的心态。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希军;;九一八事变后胡适对日外交政策的理性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林齐模;顾建娣;;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的经过[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沈寂;;五四运动前皖人与北京大学——兼论陈独秀的革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张云飞;;历史学含义的五个维度[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5 梁洁;;近代中国接受实证主义史学的因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刘媛媛;;校园刊物中的“新旧之争”——1917-1919年北大内部国故派与新文化派的对峙[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5年04期
7 张桂华;;傅斯年“中华统一”民族思想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胡孝忠;;北宋山东《敕赐十方灵岩寺碑》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程鹏宇;;傅斯年史学本体论思想探析[J];武陵学刊;2011年05期
10 衣慎思;;“科玄论战”缘起的另一种解读[J];沧桑;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太原;;九一八事变以后自由知识分子对日本侵略的态度——以《独立评论》为例[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马亮宽;;傅斯年的自由社会主义思想论析[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艳芳;金振民;;丁文江在地质学史上的贡献刍议——以地质调查所为例[A];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3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2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3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海静;20世纪前半期的清学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5 樊庆臣;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创建与运作[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李勇慧;王s{唐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刘宗灵;媒介与学生:思想、文化与社会变迁中的《学生杂志》(1914-1931)[D];复旦大学;2011年
8 陈文辉;传统文化对周作人的影响以及周作人的道路[D];复旦大学;2011年
9 王光利;胡适诗学批判[D];浙江大学;2012年
10 潘建伟;对立与互通:新旧诗坛关系之研究(1912-1937)[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尹娣;荀子人性论中的教育思想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3 王传涛;近现代中国仁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素娟;先商文化漳河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宝端;新潮社知识分子群体的身份认同[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国梁;近代中国“上轨道”政治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秦红旭;探讨1932-1936年女性疾病[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傅,
本文编号:12002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200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