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批评者到“同路人”:五四前《学灯》对《新青年》态度的转变
本文关键词:从批评者到“同路人”:五四前《学灯》对《新青年》态度的转变
更多相关文章: 《新青年》 《学灯》 张东荪 五四新文化运动
【摘要】:1918年3月,张东荪于《时事新报》创办副刊《学灯》,以期"促进教育、灌输文化",其关注点始在教育,并未注意到《新青年》及其倡导的"文学革命"等话题。后一篇剧评意外地让《时事新报》及其《学灯》成为了《新青年》的批评者,双方相互针对,常带意气。在带有敌意的交锋中,《学灯》也有意无意改变了自己的话题与立场,进入到《新青年》的论域中。与此同时,张东荪做出一系列改善与《新青年》同人关系的尝试与努力,最终在"五四"前使《学灯》与《新青年》逐渐确立"立异以求同"的对话关系,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同路人"。《学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具有不小的影响和地位,以往学界对其研究相对薄弱,尤其忽视了它对《新青年》态度的转变。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分类号】:G219.29;K25
【正文快照】: 引言1917年4月,张东荪接替张君劢担任“研究系”机关报《时事新报》主编。〔1〕面对民初“尝试共和”的挫败,宣言“不谈政治”的张氏希望能在《时事新报》上“另辟讲坛”,“专以灌输文明为职志”。〔2〕故在当时“不死不生”、“无办法”的政局中踌躇近一年后,于1918年3月创办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J];近代史研究;2007年01期
2 高波;;新旧之争与新文化运动的正统问题——以张东荪与傅斯年等人的论争为中心[J];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04期
3 袁一丹;;“另起”的“新文化运动”[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黎敏;《时事新报·学灯》:文化传播与文学生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吴静;《学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D];复旦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车振华;;聊斋俚曲与下层社会的道德教化[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张少鹏;;早期创造社与胡适的翻译论争[J];安徽史学;2009年06期
3 李华丽;郭双林;;论胡适“无后主义”的中庸色彩[J];安徽史学;2010年03期
4 苏全有;;论清末舆论放大现象的成因[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5 石钟扬;;《新青年》的经营与传播策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翟砚辉;沈雪;;《北洋官报》发行问题探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黄文治;;民国新型知识精英群体救国反应比较研究——以袁世凯时期“二十一条”交涉为中心[J];北方论丛;2009年06期
8 黄文治;;晚清民国报人陈景韩救国理念初探——围绕袁世凯时期“二十一条”交涉之初步反应[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杨早;京沪白话报:启蒙的两种路向——《中国白话报》、《京话日报》之比较[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10 王娟;;浅析近代北京慈善组织的救助效果[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曹丹;;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与近代宪政思想传播[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欧阳哲生;;丁文江与中国近代科技事业[A];“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历史的回顾暨纪念丁文江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张景平;;士与二十世纪的实践性儒学——试论刘尔p樀乃枷搿⑹导捌湟庖錥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4 章清;;“历史研究的单位”:“专门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5 章清;;“历史研究的单位”:“专门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6 钱轶懿;;清末新政时期南京首个公园研究[A];2014年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7 姬凌辉;;1919年霍乱疫情下的沪南垃圾清理述论[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四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荣臻;国民政府时期的北京社会救助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林存秀;城市之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继林;民间话语与五四新诗[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海静;20世纪前半期的清学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8 张晓川;从新知到常识[D];复旦大学;2011年
9 刘宗灵;媒介与学生:思想、文化与社会变迁中的《学生杂志》(1914-1931)[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李新国;清末民初京津地区中下层士绅的心路历程(1860—1920)[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中玮;留日士官生与中国军事思想近代化(1894-1924)[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尚微微;《京话日报》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3 郑存毅;林白水与中国白话文运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庆欣;民国时期北京娼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程波涛;樊粹庭豫剧改革初论[D];河南大学;2011年
6 李俊;学堂乐歌富国强兵思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7 王宝端;新潮社知识分子群体的身份认同[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伟蔚;对于天津教案起因的考察[D];南京大学;2011年
9 朱丽;书籍出版与文化传播[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程再凤;晚清绅士家庭的孩子们(1880-1910)[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娜;;管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儿童公育问题——以恽代英、杨效春辩论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7期
2 杨琥;《新青年》与《甲寅》月刊之历史渊源——《新青年》创刊史研究之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姜涛;“为胡适改诗”与新诗发生的内在张力——胡怀琛对《尝试集》的批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刘立平;徘徊于科学与玄学之间——试论李石岑的人生哲学[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周立民;论文学副刊在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及地位[J];大连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6 黄德生;给胡适改诗的笔墨官司[J];读书;2001年02期
7 张汝伦;现代中国的理性主义[J];读书;2005年07期
8 陈福康;;中国文化界最值得尊敬的人——郑振铎文学史意义再认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9 朱寿桐;论郭沫若的诗性与诗兴[J];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10 李平科;“五四”前后的“四大副刊”与新文学运动[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叙;20世纪90年代中国报纸副刊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王京芳;邵洵美和他的出版事业[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赖斯捷;《晨报副刊》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和流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静;;新文化运动在江南的传承:《学灯》社会关系网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0年09期
,本文编号:12023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202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