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期云南封疆大吏的省情认知与国家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2 12:26
本文关键词:清朝后期云南封疆大吏的省情认知与国家治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清朝后期 云南 封疆大吏 省情认知 国家治理
【摘要】:本文是对清代后期116年间封疆大吏群体对云南省情的认知与国家治理问题的系统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基于对清王朝统治后期所经历二千年未有之大变革的深度分析,第一,探讨云南封疆大吏任职期间对云南山川形势、风土民情、吏治官风、社会矛盾、民族关系、军事防御等情况的认知评价;第二,在认知基础之上,封疆大吏形成相关治理思想,制订相关治理政策、方略,构建国家治理体系,付之于具体的治理实践,以及治理成效评价。论文共分六章,分别是:第一章以嘉庆朝云贵总督伯麟组织编纂的《滇省舆地图说》为中心,解析清前期中央王朝对云南省情认知的阶段性总结和国家治理体系建构,然后梳理清代后期云南封疆大吏群体任职情况、特点。第二章和第三章讨论道光朝中期国家面临内忧外困的政治局势,清政府对云南的治理遭遇危机,尤以迤西边区为突出,连续爆发区域性汉回流血冲突和武装抗官事件,三任云贵总督贺长龄、李星沅和林则徐治理迤西边区汉回冲突与抗官事件的思想、政策、方略,以及治理实践和成效评价。第四章研讨咸同云南反清大起义时期云南社会矛盾全面爆发,统治陷入危机,从清廷中央到地方督抚的治理活动,战争双方的军事地理态势,以及云南大吏岑毓英采用“先东后西”军事战略镇压杜文秀起义。第五章探讨光绪朝初期云南边疆秩序的恢复,在英法入侵威胁下,边疆危机出现,地缘政治新格局促使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方式转变。第六章通过清末云南新政和云南辛亥革命考察云南治理模式的近代转型。本文认为透过治乱相循的历史表象,清朝后期云南封疆大吏所实施的国家治理是云南历史演变进程的重要动因。云南封疆大吏是中央政府派驻云南的代表,代表中央政府掌土治民。封疆大吏治理边省代表中央王朝意志,其施政行为是国家行政管理权的具体体现。中央王朝国家治理大政方针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地方实际,封疆大吏实施国家治理是否全面、准确、有力,成效如何,将外化为云南治乱、经济兴衰、疆土安危等表征,也将对封疆大吏的政治命运起伏和生前身后评价产生决定性影响。封疆大吏对云南省情的认知是施政的前提和基础。清朝后期云南封疆大吏无一例外都是外省籍,由中央王朝从外省调入云南,对云南地理环境复杂性、民族多样性、文化多元性、边疆问题严峻性都经历一个认知过程。封疆大吏对云南省情的认知程度,集中反映在经济运行、民族矛盾、社会问题、边疆危机等棘手问题上,是其行政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封疆大吏认知云南省情,关系着行政决策,是决定国家治理成败的关键因素。云南省地处内陆,幅员广大,滇东属于云贵高原一部,滇西地处横断山系区,境内地形崎岖,大江大河多,山高谷邃,坝区与坝区之间通达性较差,对外联系和内部沟通交往十分不便,封闭性较强。民族众多,地区开发进度不一致,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差异大。核心区、过渡区与边缘区发展不平衡,国家治理力度、难度和效果呈现地域分异,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在国家治理解析框架之下,云南与内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边疆内地一体化趋势不可阻挡,演进的方向是清晰的。清朝后期,中央王朝疆域范围内的边疆省份都遭受外部世界殖民国家的侵略威胁,内部矛盾也大体相似,即所谓内忧外患的挑战,国家治理大政方针保持统一性,边疆内地省份之间以及边疆各省之间在国家治理上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中央王朝治理时序有先后,步骤有快慢缓急,重心有转移,难度和力度有大小,成效有卓鲜。云南作为边疆省份,由于区位和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演进节奏与沿海、内地相比相对迟滞,然而边省所具有的特殊性并不冲淡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52
,
本文编号:12147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214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