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的太平天国历史叙事、塑造与传播
本文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太平天国 历史叙事 塑造与传播 出处:《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作为晚清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太平天国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对于太平天国的评价与叙事自晚清以来呈批判倾向,直至清末,以孙中山为首的新兴革命党人出于推翻清王朝的需要,对太平天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正面宣传活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基于民族主义教育的目的,官方对太平天国的历史叙事基本持宣扬与肯定态度,将其追认为狭义的民族革命。通过地方的相关纪念和在民间的宣传建构,太平天国历史叙事的新形象被塑造且得到进一步传播。在国家话语的阐释下,太平天国的形象建构始终与特定的政治诉求相联系,历史事件被认同、简化甚或夸大,而民众关于历史事件的解读也因受政府引导、社会环境和知识水平的影响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Abstract]:As a major historical even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deeply influence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modern China. The evaluation and narrative of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had a critical tendency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until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Out of the need of overthrowing the Qing Dynasty, the new revolutionaries led by Sun Zhongshan carried out different forms of positive propaganda activities to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it was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nationalist education. The government basically advocated and affirmed the historical narration of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and regarded it as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in the narrow sense. The new image of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has been molded and further spread. Und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national discourse, the image construction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has always been linked with specific political demands, and historical events have been recognized. Simplification or even exaggeration, and the public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al events is also guided by the gover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level of knowledge has shown a trend of diversific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分类号】:K262.9
【正文快照】: 关于民国时期对太平天国的历史叙事与塑造,学界主要侧重国家、政党层面有所涉及,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与参照。如方之光、袁蓉在《国民党对太平天国评价转变的历史启示》一文中通过研究国民党对太平天国评价转变原因及其过程,力图重新正确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把真实“历史内容还给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何成刚,李美;清末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中的“太平天国运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方之光;袁蓉;;国民党对太平天国评价转变的历史启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刘浦江;;太平天国史观的历史语境解构——兼论国民党与洪杨、曾胡之间的复杂纠葛[J];近代史研究;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臧运祜;赵秀宁;;1930-40年代中国学界的甲午战争史研究[J];民国档案;2015年03期
2 林辉锋;付婷婷;;民国时期中学国史教科书中的甲午战争[J];理论界;2014年10期
3 刘浦江;;太平天国史观的历史语境解构——兼论国民党与洪杨、曾胡之间的复杂纠葛[J];近代史研究;2014年02期
4 赵庆云;;近代中国主叙事的源起、流变与重构——评李怀印《重构近代中国》[J];近代史研究;2015年02期
5 朱琳;;新千年以来我国民国教科书研究述评[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斌;从体操到体育[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祖祥;控制与教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文倩;李定夷及其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邹涛;清末至民国时期西南地区乡土志研究(1905-1949)[D];西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双钰;清末民初(1902-1919)高等小学历史教科书编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耀辉;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设计理念与组织结构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友军;清末和民国时期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4 杜芳;拓展与完善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内容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杨红波;清末民国时期历史课程标准的教育学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梅;文明书局教科书出版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7 黄晓菊;清末民初江苏乡土史地教科书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8 阎珏雯;清末民初:中学历史教学与国民意识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夏红春;对人教社2003版、2007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林晓骏;1912-1929年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周泉;重编历史意味着什么[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2年04期
2 傅德元;;刘成禺主要著述史实考订[J];历史研究;2006年03期
3 方之光;袁蓉;;国民党对太平天国评价转变的历史启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解志熙;;历史的悲剧与人性的悲剧——抗战时期的历史剧叙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萍;历史叙事中虚构、想象语境的营造[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王晓娜;历史叙事的虚构性问题[J];文艺研究;2005年06期
3 佘艳春;;略论女性历史叙事的民间性[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4 丁钢;;历史叙事的辩证[J];史林;2007年02期
5 赵志义;;历史叙事的虚构性与定类[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丁欣荣;;新时期女性作家历史叙事论[J];职大学报;2009年02期
7 龙迪勇;;历史叙事的空间基础[J];思想战线;2009年05期
8 刘少丽;;论历史叙事的可靠性[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9 尚忠麟;;从“他者”视角与历史叙事对三部电影中士兵形象进行对比分析[J];电影文学;2010年20期
10 黎辛;;我的“不同的历史叙事”[J];粤海风;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颜敏;;走不出的“历史”阴影——史传文化传统与中国历史叙事的关系[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刘冬;;从古籍看历代名人对畲族历史文化的关注[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3 李春青;;文学的与历史的:对两种叙事方式之关系的思考[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朱水涌;;历史·现实与精神探寻——90年代长篇小说论析[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4)[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廖奔;历史叙事与京味儿风格[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张志强;多重视域中的历史叙事[N];文艺报;2012年
3 解玺璋;《一九四二》:历史叙事所以称大者[N];北京日报;2012年
4 旅美学者 李R,
本文编号:14452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445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