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司法党化

发布时间:2018-01-29 10:34

  本文关键词: 司法党化 民族主义 三民主义 党义化 党人化 出处:《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北洋以后,司法独立已成法界共识,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亦对此明文确立。但党政双轨制下基层党部与司法的紧张关系和司法官们对党治的抵触使司法一直游离于国民政府的控制之外,司法党化的呼声渐起。九一八之后,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也激发了司法民族化的需求,民族化的需求继而又演变为主义化的需求。经过一系列的人事变动,持司法党化主张的居正等人接掌司法院,遂使司法党化成为司法工作的指导方针,司法党化也得以推行开来。 持司法党化主张者认为司法的民族性和时代性都要求司法必须党化,以适应以党治国的要求。居正等人还就“司法独立”、“立法党化”、“司法党化”等概念详加论述,以证明在以三民主义为最高准则的国家,仅仅立法党化并不足以保证司法合乎党治,而司法的党化也并不意味着司法独立不能得到保证。在他们看来,司法党化意在使党的精神深入司法界,使司法官在独立审判的过程中自觉遵守党义。此外,实行陪审制度、编纂判解党义汇览等也是实行司法党化的重要途径。 但在司法党化的推行过程中,实行陪审制度、编纂判解党义汇览未见实施,司法党化的主要举措一为考选党务工作者从事司法工作,但此举只是提高的司法官队伍中的党员比例,却也使大量不能胜任司法工作的党员混入司法队伍。第二个举措为分期调训现有法官,但这种短期的集训很难使法官对党义的认识有大的提升,而在洪兰友担任法官训练所后,法官训练偏离了最初的方向,最终走向了司法特务化。第三个举措则为在抗战时期,司法院在抗战建国纲领的旗帜下,做了一些超出司法之外的工作,以适应抗战的需要,但成绩平平。 司法党化在实践上是失败的,这种失败一是由于抗战时代司法党化的支持者缺乏必要的环境去推行,二是CC系的介入使司法党化从一开始就偏离了党化的初衷,遂成为派系势力的工具。但党化的失败更深层次上还是由于党化理论内在的矛盾,既要保持司法的独立性,又要保证党的主义在司法领域的统治性,这样的党化自然只能停留在理念的层面上,缺乏可行性。
[Abstract]:After Beiyang, judicial independence has become a consensus in the legal community. However,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basic Party Department and the judiciary and the conflict of the magistrates to the Party rule made the judiciary stay out of the control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but under the two-track system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basic Party and the judiciary. After 918, the upsurge of nationalism also stimulated the demand of judicial nationalization, and then the demand of nationalization evolved into the demand of doctrine. After a series of personnel changes. Juzheng, who holds the view of judicial party, took over the judicial court, so that the judicial party became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judicial work, and the judicial party became a judicial party. The advocates of judicial partisanship hold that both the nationality and the times of judicature require that the judiciary must be partnered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ruling the country by the Party. Juzheng and others also refer to "judicial independence" and "legislative partization". The concept of "judicial partying" is discussed in detail to prove that in a country with the highest criterion of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it is not enough to guarantee that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arty's rule. In their view, judicial partisanship is intended to make the Party's spirit go deep into the judicial field, so that magistrates will consciously abide by the party's righteousness in the process of independent trial. The implementation of jury system, compi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party's justice review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implement judicial party. However,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judicial part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jury system, compi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party justice review has not been implemented, the main measures of judicial party party for the examination of party workers engaged in judicial work. But this is only an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party members in the ranks of magistrates, but it also allows a large number of party members who are not qualified for judicial work to be mixed into the judicial force. The second measure is to train existing judges in stages. However, this kind of short-term training is very difficult to make judges'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ty justice greatly improved, and after Hong Lanyou served as the judge training institute, the judge training deviated from the original direction. The third one is that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Judicial Court, under the banner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Founding Program, did some work beyond the jurisdiction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but its achievements were mediocre. Judicial partisanship is a failure in practice, which is due to the lack of necessary environment for the supporters of judicial partisanship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Second, the intervention of CC makes the judicial party deviate from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party from the beginning, and then become the tool of factional force. But the failure of the party is still due to the inherent contradiction of the party theory. It is necessary to maintain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judiciary and to ensure the ruling of the Party's doctrine in the judicial field.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93;K2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剑;;清代以前西藏司法特征略论[J];藏学学刊;2009年00期

2 谢冠生;;战时司法问题[J];司法;2012年00期

3 吕宽庆;;清代州县官司法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14年03期

4 崔永东;;法家司法思想探微[J];管子学刊;2011年03期

5 张建伟;;阿Q之死的标本意义——为《阿Q正传》赘附的法律学解释[J];政法论坛;2009年01期

6 李在全;;从党权政治角度看孙中山晚年的司法思想与实践[J];近代史研究;2012年01期

7 李文军;袁俊英;;论宋代皇权对司法的控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吴燕;;理想与现实:南京国民政府地方司法建设中的经费问题[J];近代史研究;2008年04期

9 刘万啸;司法与政治、立法、行政、舆论的关系[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崔永东;谷玉梅;;王符的司法思想[J];管子学刊;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昃晶雯;;“社会问题司法化”背景下的司法价值选择及路径探索[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2 唐玉沙;;“反差”背后的思索——负面司法舆论下的法院形象重塑[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C];2011年

3 沈君;王静静;;个案民意的司法适用——以裁判方法和制度控制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乔素玲;;董必武司法观论略[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5 公丕祥;;董必武司法思想述要[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五辑)[C];2006年

6 陈晓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刑事司法制度——论刑事司法双轨制的构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7 杨华;;环境司法中的法院[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陈晓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刑事司法制度——论刑事司法双轨制的构建[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9 王洁;;司法亚文化的生成基础[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10 李书琴;郭平珍;;坚持董必武人民司法思想,践行司法为民宗旨[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杜豫苏 赵旭忠;司法良知:构筑司法公正的灵魂和根基[N];人民法院报;2009年

2 游伟;期待“两会”中司法议题的真知灼见[N];法制日报;2010年

3 重庆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 孙海龙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 高翔;司法与学术的对话[N];人民法院报;2012年

4 朱明 郭富民;让司法数据活起来[N];人民法院报;2014年

5 孙启福 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贯彻群众路线 践行司法为民[N];人民法院报;2014年

6 林航宇;“司法公关”不值得提倡[N];北京日报;2007年

7 张庆飞;规范司法行为 促进司法公正[N];长白山日报;2008年

8 戴丽娟 翟敏;深入持久全面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N];江苏法制报;2009年

9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张芳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人民法院 林筱发 徐双桂 河南省长葛县人民法院 葛梅安 江西省丰城市人民法院 夏燕;深化司法改革 推动工作发展[N];人民法院报;2009年

10 路平;司法失信的救赎与“能动司法”的限度[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振文;司法假定及其检验[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2 李雅云;中国共产党领导司法的历史嬗变[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雷新勇;公共政策的司法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全娥;陕甘宁边区司法改革与“政法传统”的形成[D];吉林大学;2012年

5 白雅丽;司法的角色[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迟日大;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司法改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凤鸣;清代州县官吏的司法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张晓峰;法官权力论[D];吉林大学;2007年

9 郭响宏;俄国1864年司法改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梁三利;法院管理模式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亚静;关于加快我国司法改革进程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2 邢纪安;司法改革的法理学思考[D];郑州大学;2003年

3 许杰;论能动司法及其限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振华;能动司法的反思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龙春霞;压力下的独立—民意与司法的冲突与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6 闫更宁;司法政策的基本理论探析[D];山东大学;2013年

7 朱婧瑶;论刑事司法对民意的回应[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8 万道伟;我国能动司法政策在实践中的运行与规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9 部囡;司法改革“去地方化”法理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10 金亮亮;《明清公牍秘本五种》中的司法理念与审判技巧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732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4732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c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